好多寶寶平時胃口很好,某段時間會出現食欲很不好的情況。如果精神狀況和體重都正常,只是討厭吃奶,每天吃奶的量遠遠不如以前,那該怎麼辦呢? 如果能排除疾病等因素,那應該就是寶寶“生理性厭奶期”的表現。一般新生
誤區之一:盲目跟著廣告食用小食品。 兒童不但具有好奇心,而且從眾心理也比較強,因此容易受廣告的影響。於是,許多廠商靠廣告把產品說得天花亂墜,或是在小食品中夾帶玩具,包裝上印上兒童喜愛的人物等吸引誘惑兒童購
如果說人體是一座功能齊備的大廈,鈣首先充當的角色是磚瓦。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鈣,人體的所有重要髒器都與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鈣,在人的一生中都必不可少,對於孕婦、新生兒和發育階段的兒童這三類特殊人群,更是
(1)一度營養不良兒由於消化生理功能與正常兒相近,治療開始應維持原喂養食物,不急於添加,以免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根據患兒情況一周後再增加熱卡與蛋白質食物。 (2)二度營養不良兒的消化能力較弱,待消化能力逐漸
* 從10個月起,每天給寶寶減掉一頓奶,輔食的量相應加大。 * 過一周左右,如果寶寶消化、吸收情況也很好,可再減去一頓奶,並加大輔食的量,逐漸斷奶。 * 減奶最好先減去白天喂的那頓,因為白天有很多吸引寶
現在,許多孩子正身受零食之害,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薯條等零食等直接影響兒童心理和生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兒童肥胖、哮喘、厭食、好動和鉛中毒等多種兒童疾病的發生。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孩子的這一不良飲
由於奶粉事件的發生,很多原本放棄母乳喂養的上班族媽媽為了寶寶的健康繼續母乳喂養,但工作的壓力使得眾上班族有奶擠不出,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媽媽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注意一些要點,一樣可以將母乳喂養繼續
◆花生 花生富含優質的蛋白質和脂肪及多種微量營養素。 作用與禁忌:在調整人們,特別是孩子營養平衡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近科學家發現,花生中含有大量精氨酸及白藜蘆醇,前者有潛在抗結核作用,後者能抑制癌細胞
【2010年10月22日 長春訊】繼9月18日2010—2011年度“心系好兒童”——兒童運動健康家庭教育活動在北京全面啟動後,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攜手迪巧關注兒童骨骼和牙齒健康科普宣教中心一行來到吉林省長
“迷你咪咪”惹來的麻煩 媽媽陳瑩,母乳喂養到寶寶 7個月兒子陳嘉寧,1 歲 2個月 懷孕時,就隱隱感覺到產後的哺乳會是個問題。因為我的乳頭又小又短。雖然在孕期也按網上教的方法進行了按摩,但是效果不好。加
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張著小嘴嗷嗷待哺了。可是,母乳喂養的新媽媽因為看不見寶寶究竟吃了多少奶,總懷疑自己的奶水不足,寶寶沒吃飽。因此,怎樣通過觀察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了,是需要新媽媽盡快掌握的。 寶寶吃飽了的4
1.如何判斷母乳喂食不足 母乳喂食不足雖然少見,但是仍有可能出現,常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a.母親感覺乳房空。 b.寶寶吃奶時間長,用力吸吮卻聽不到連續的吞咽聲,有時突然放開奶頭啼哭不止。 c.寶寶睡
孩子吃不出來呢,直叫喚,排除了再次懷孕和來例假的可能,現在應該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讓奶多起來?需要加奶粉嗎?加了奶粉奶水會不會少 專家: 加了奶粉肯定奶水越來越少,不知不覺就斷奶了。如果媽媽不希望這種情況
母乳喂養—喚醒沉睡的母性 寶寶吮吸母親的乳頭,母親聞寶寶的氣味,使沉睡的母性逐漸被喚醒。 寶寶非常喜歡喝母乳,因為首先寶寶喜歡吮吸東西,其次,母乳中所含有的信息素也對寶寶有強烈的吸引作用。 另一方面,寶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喂養要到滿6個月後才開始添加輔食;前3個月要按需哺乳,3-6個月可按時哺乳;純母乳喂養期間不需喂水,更不宜添加任何其他食物;母乳可喂養至1歲。甚至2歲或更長。” 母乳對寶寶的健康
Q1如何判斷母乳不足? 我的寶寶剛剛出生20 天,我一直堅持純母乳喂養。他的體重長得還可以,只是每次吃奶大約都要半個小時左右。而鄰居家的寶寶則是十幾分鐘便解決問題!我有點兒擔心,寶寶吃奶時間長,是不是因為
乳媽媽的乳汁量如果不足,就要采取下奶的方法使乳汁量增多。那麼,究竟有哪些下奶的好方法呢? 乳媽媽的飲食起居要安排得當,不要過度勞累,睡眠應充足;飲食要富於營養,多喝些雞湯、魚湯、排骨湯、鲫魚湯或豬蹄湯;口服
以前的書本上講:母乳喂養每隔2小時喂一次,牛奶每3~4小時喂一次。其實,這種方法早已經過時,目前主張按需喂奶,只要孩子哭鬧了,不是大便或者小便,一定是餓了,母親就應該給孩子喂奶。如果她睡得很香,超過了3個小時
全球公認,母親乳汁不僅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也是增強免疫力及抵抗疾病的最佳方法。同時,還可減少乳腺、卵巢腫瘤及嬰兒缺鐵性貧血等疾病,連接母嬰情感的紐帶,也是女性追求健康權和嬰兒要求食物、關愛與健康權利的保障
1、擔憂 初次哺乳的母親往往會害怕自已的奶水不夠或質量不好,整天憂心忡忡,惟恐自己的奶水養不大孩子,而且只要發現寶寶身體有點不適,便把過錯歸於自己的乳汁。 2、激動 美國的一些婦幼保健專家最近通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