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心 其實,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的一些東西,並非不開心,他可是身體上苦一點,情感上孤獨一點,但是他的內心並非不開心,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真正的不開心就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
2、逐步擴大交往范圍對於認生的寶寶,媽媽可以從寶寶比較熟悉的人開始,讓寶寶習慣跟媽媽或者撫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後讓寶寶逐漸接觸“熟悉的人比較多,而陌生人比較少”的環境,在熟悉了有少數陌生人
一、教孩子學會生存技能 然而,11歲的伊芙雷站了出來,“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只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我們帶到一條較大的小河
不聽話行為1:頂嘴 4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有詞。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電視,我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他就說:“
鏡頭回放 2歲的濤濤很有興致地在電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頭伸了進去。小手被電擊了一下,他猛地縮了回來,疼得大哭。媽媽聞聲從廚房裡跑過來,氣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兩巴掌:不是跟你說過
事實上,這和寶寶的“任性”絲毫無關,小寶寶們正用屬於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來告訴你他不滿意。當然這種方式是孩子式的難以自控的(這麼小的孩子,
前不久,金華健兒早期教育研究所育嬰師培訓部進行了一項調查,全體學員在親身體驗育嬰工作的同時,對嬰兒家庭進行一次早教專題調查。這項實習作業,實踐、調查進行了一個多月。育嬰師學員們對金華全市148戶0~3歲孩子的家庭
他說,孩子三歲時就學會說謊是聰明的表現;七歲時還說謊,說明他內心深感不安。 萊斯利在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會說謊,為保護自己,為體諒他人,為擺脫困境。有時候,即便感覺糟糕,我們還是說&ldq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
這種挑錯教育有幾大弊端: 家長認為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結果孩子就真的認為自己是個笨蛋,是個什麼也不行的人。沒有了自信,沒有了自尊,或者說自尊與自信受到打擊。以後的發展可想而知了。&n
以愛之名,行占有之實 孩子在房間看書,媽媽每隔15分鐘進來一次:一會兒給他弄弄被子,一會兒端來熱水,一會兒披上外衣。 在媽媽的眼裡,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對孩子來說,
自尊心越強的幼兒,自卑心理也越重。自卑心理一旦產生,若不能及時消除,從心理角度而言,要想爭取優異的成績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兒童產生了自卑心理以後,總感到自己處處時時不如別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
0~6個月建立安全與依戀關系 專家建議家長,在撫養這個階段的寶寶時,首先要滿足其生理需要,這是最急促的任務,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寶寶的心理、智力發展。 面對新生兒,家
●不同角色的需要 在幼兒園中,寶寶所扮演的經常是父母、社會所期望他扮演的角色,比如“好孩子”“模范寶寶”“小班長&
對於孩子這樣的“破壞”,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因為破壞的過程就是個學習的過程。不要嚴厲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等這
其實,孩子不和父母說心裡話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根據以下案例,父母可以分析一下,我的孩子屬於其中哪一類情況。 案例一 月月學說話挺早,不到1歲時就會叫爸爸媽媽,現在兩歲多了,
棘手的難題: 你和5歲的兒子正在玩那種撒色子看誰最先到達終點的游戲,可是他卻不按點數走,為了自己能贏,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終點。雖然你的初衷也是讓他贏,但是你並不想對他的作弊行為
近來有研究者對5~6歲的幼兒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脾氣壞占15.72%,性格古怪占4.84%,神經質占28.33%,行為問題占9.02%,社會交往不良占2.86%,情緒障礙占10.33%,低能占0.66%
1、絕對不要讓前保姆不辭而別 有的家長為了預防孩子哭鬧,選擇對孩子封鎖前保姆要走的消息。前保姆就地“蒸發”,後繼者“空降”而來,這會讓孩子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