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回放

2歲的濤濤很有興致地在電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頭伸了進去。小手被電擊了一下,他猛地縮了回來,疼得大哭。媽媽聞聲從廚房裡跑過來,氣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兩巴掌:不是跟你說過它危險、小孩子不能碰嗎?你怎麼就記不住、就不聽話呢?
孩子的心裡話
這個東西真有意思,媽媽把電飯鍋的插頭插進去,不一會兒,好吃的飯就做好了;把DVD的插頭插進去,我就能從電視機上看動畫片了;還有,我床頭的台燈,插上它才能亮……我太想看看這幾個“洞洞”裡面到底有什麼了!來,把我的手指頭伸進去。唔,這個主意不錯,就這麼辦!哎呀,真是的,這個手指頭還進不去,換小手指頭試試……
可是,媽媽不讓我碰它,總說危險,我也知道它有危險,但“危險”又能把我怎麼樣呢?爸爸媽媽能摸它,我也能!
解讀寶寶
濤濤這樣做並不是有意“不聽話”,而是出於好奇;其實,兩歲左右的孩子還不知道行為的後果,也不大明白什麼是“不聽話”。就寶寶的認知水平而言,他們只能懵懵懂懂地了解語言的表面含義,比如“危險”,但從“一知半解”到“身體力行”,還有一段距離。在某些時候,孩子可能並不理解父母的話的具體含意;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一次的指示太多,導致他們記不住。
你的做法
摸電門、玩火一類的危險活動一定要被制止,但最好讓孩子眼見為實。媽媽最好能找一些相關的故事書、電視片給寶寶看,告訴他:如果觸電會受重傷,非常疼;厲害的還有生命危險,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這樣做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自覺地接受爸媽的指令。
你說你的我干我的
鏡頭回放
“碗裡的菜怎麼還有這麼多,寶寶怎麼自己不吃呀?來,坐好了吃,把這些菜都吃完,寶寶才能身體好、長高個。”媽媽說著,已經把一勺“蝦仁胡蘿卜豌豆丁”送進純純嘴裡。純純則很有興致地用她的小勺敲打著盤子和碗,半天也沒把嘴裡的菜嚼碎咽下去。媽媽一把拿走她的勺子,嚴肅地說:“好好吃飯!”純純卻又抓起筷子繼續敲著,對媽媽送到嘴邊的菜,就是不張口……
孩子的心裡話
我剛剛過了2歲生日,媽媽說我是大寶寶了。長大就要有長大的樣子,我可要自己說了算。聽,我用小勺敲出的聲音多好,媽媽為什麼不喜歡呢?她還生氣,說我太不聽話。嘿!我為什麼要乖乖地聽話,只有小孩子才那樣做呢!
解讀寶寶
2歲寶寶的自我意識逐漸加強,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喜歡說“不”,或干脆執拗地對著干。這表明,孩子已經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你的做法
避免孩子說“不”的有效方法是父母給出一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使他們自覺地“聽話”。比如,對純純,媽媽可以問:“你是願意先吃飯,然後媽媽和你一起敲,還是願意磨磨蹭蹭地吃,吃完立刻睡午覺?”因為有媽媽這個“大玩伴兒”,孩子多半會選擇前者。
我不想當乖寶寶
鏡頭回放

星期天,琳琳媽的同學帶著女兒珍珍來琳琳家做客,兩個孩子玩兒得可高興了:她們給芭比娃娃穿衣服,換了一套又一套;過了一會兒,琳琳拉出一小車積木,說:“咱們搭積木吧。”珍珍隨和地應了一聲:“那好吧”,就開始把娃娃和衣服收進玩具盒。琳琳媽禁不住誇了幾句:“珍珍好乖呦,都能自己收拾玩具了!琳琳,跟姐姐一塊收,你以後也要學著姐姐的樣子。你看你,這兒擺一堆、那兒方一攤的,哪像個女孩子呀!”聽媽媽這麼一說,琳琳不高興了,頓時把玩具盒推倒了,玩具灑得滿地都是……
孩子的心裡話
和小朋友在一起,媽媽就愛說我不如別人。為什麼他們總是比我好?媽媽那麼喜歡他們,干脆要他們、給他們當媽媽好了,而且,媽媽在別人面前沒完沒了地說我,弄得我很沒面子。我越想越生氣,索性把家裡弄得越亂越好,反正也比不上珍珍了!
解讀寶寶
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自尊心也越來越強,他們不喜歡父母把自己和別人比較。脾氣急、性子倔、又比較有主意的孩子更不甘居人後,一旦被當眾“揭短”,覺得面子上掛不住、情緒表現激烈,擺出和父母“頂牛”的架勢琳琳就屬於這一類孩子。
你的做法
將心比心,理解、尊重孩子。父母可以不露聲色地引導,而不是生硬地批評,比如說:“寶寶,幫姐姐收娃娃吧,媽媽知道,你最愛當小幫手了,是不是?”經媽媽這麼一說,相信琳琳會乖乖地去做。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媽媽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於得到了尊重,孩子大多能夠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