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孩子三歲時就學會說謊是聰明的表現;七歲時還說謊,說明他內心深感不安。

萊斯利在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會說謊,為保護自己,為體諒他人,為擺脫困境。有時候,即便感覺糟糕,我們還是說“我很好,謝謝”;即便同事的新生兒看起來像外星人,還是會說“好漂亮的寶寶”;即便朋友廚藝不佳,還是會說“味道真好”……
人們通常反對說謊,有時卻贊成說一些善意的謊言。譬如,醫生告訴一名男子,他的妻子遭遇車禍當場死亡,而事實上,她臨死前承受了諸多痛苦。
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近年來發現,謊言的作用相當復雜,不能片面看待。
英國《每日郵報》7日援引萊斯利的話報道:“故意說謊和識別謊言的能力屬於人類本性,在人際關系中發揮一定作用。”
萊斯利說:“我們都是天生的說謊者,我們何時開始說謊?”
兩歲至四歲的幼兒說謊往往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所說謊言相當拙劣。心理學家先前研究發現,孩子往往在三歲半至四歲半時學會如何有技巧地撒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兒童心理學副教授維多利亞·塔爾瓦通過著名的“偷看游戲”發現,就游戲過程中是否偷看,三歲孩子往往坦白承認,多數四歲孩子謊稱沒有偷看,95%六歲孩子說謊。
事實上,說謊有一定難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後構思一個虛假而連貫的故事,向他人講述,整個過程中不斷觀察對方反應,猜測對方是否相信。
“四歲孩子說謊令人稱奇,”萊斯利說,“如果你發現你家三歲寶寶撒了一個巧妙的謊,那真了不起。不過,不要表揚他們。”
嘗到說謊的甜頭後,孩子會更熱衷於此。隨著年齡增長,社交增多,孩子會發現,說謊需要付出代價,謊言說多了,老師和朋友不再相信自己,逐漸不受歡迎。於是,大多數孩子六七歲時認識到,不能說謊。

如果孩子七歲以後仍然慣於說謊,通常說明他內心深感不安,可能在此後數年延續這種習慣,甚至直至成年。
大多數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擺脫困境,而非影響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對於這種行為不必嚴懲,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美國奧伯林大學兒童心理發育教授南希·達林說:“如果你走進房間,發現五歲的孩子把牛奶灑得到處都是,問道‘是你干的嗎?’這是在請他說謊。如果你說,‘你灑了牛奶。我們一起清理吧’,他就不大可能說謊。如果他還是說謊,最好一笑置之,同時讓他明白,你知道他的小把戲。沒必要因為說謊斥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