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內分泌科 >> 黏多糖病 >> 黏多糖病基本常識 >> 粘多糖病邊緣性疾病

粘多糖病邊緣性疾病

    近年來由於生物化學以及酶的代謝方面的不斷深入研究,又發現了一些異於上述六型的粘多糖病邊緣性疾病,其症狀與粘多糖病類似,但尿中排出粘多糖不增加,簡述如下:

    (1)類風濕型粘多糖病:Winchester等於1969年發現兩例同胞病兒,他們的臨床表現與粘多糖病I(H)型相似,而骨骼變化似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照片表現為進行性溶骨性破壞,尿中排出的粘多糖量正常。通過皮膚纖維母細胞組織培養證實為粘脂質代謝障礙。

    (2)甘露糖累積病:Kjellman等於1969年發現1例臨床表現很似粘多糖病I(H)型而X線骨骼病變很輕微,生化檢查發現病兒肝內缺乏α-甘露糖酶,造成甘露糖代謝障礙以致大量沉積於中樞神經系統。男性較多。均有骨骼變化和智力發育延遲。

    (3)巖藻糖或去氧半乳糖累積病(fucosidosis):Durand等於1966年報告兩例同胞兄妹(年齡為3歲和4歲)表現為進行性智力發育障礙,脊柱變形,肌力減低,進行性痙攣和去大腦皮質性強直,消瘦,皮膚變厚,大量出汗,心髒增大以及經常發生呼吸道及中耳感染。其生化的基本變化是缺少α-L-去氧半乳糖酶,造成皮膚、淋巴細胞以及其他組織積累糖脂,是一種神經內髒的累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粘脂質累積病I型(mucolipidosisI):症狀和骨病變很象Hurler綜合征,但較輕,且進展緩慢,以後出現肌張力減低,共濟失調及周圍神經症狀,年長兒可有驚厥。無角膜混濁。周圍血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有空泡形成或顆粒。肝內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高。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5)粘脂質累積病Ⅱ型(mucolipidosisⅡ):又稱包涵體細胞病,Leroy氏於1969年報告兩例,他們的臨床表現和X線所見與粘多糖病I(H)型相似外,還好發髋關節脫位,而尿中粘多糖的排出量是正常的。皮膚組織培養發現纖維母細胞胞漿內有黑色的包涵體,因此稱為包涵體細胞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6)粘脂質累積病Ⅲ型(mucolipidosisⅢ):又稱Pseudo-Hurler polydystrophy,臨床表現和骨骼變化與粘多糖病I(H)型或Ⅱ型相似,有些病人可見髋關節脫位,頭顱表現正常。內髒和間質組織中有糖脂和粘多糖累積,尿中粘多糖的排出量正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新生兒體重異常容易患腦癱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

哪些魚最能讓你孩子變聰明?

魚肉屬於精致蛋白質,易被人體吸收,而孩子處於發育階段,機體對蛋白質的需求較多,確實適合通過多吃魚補充。但具體到淡水魚好,還是海水魚好,應該說各有利弊。海水魚中的DHA(俗稱"腦黃金")含量高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