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廣州市進行的一項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發現:在“每天與孩子交談溝通的時間”問題上,母親“沒時間、無法交談”的有29%,而父親則高達56%。父親在家教中嚴重缺位。很多
當然,3歲以下的孩子發作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而且很快就沒事了。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哭鬧的發作與家長的教養方式和處理方法密切相關。如果家長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理睬孩子的發作,孤立孩子,批評,給孩子講道理,孩
而在對家長和孩子更細致的采訪中發現,許多家長的“批評教育,耐心說教”並不到位。有些做法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等,還可能引發不少心理問題。 小魚喜滋滋地告訴媽媽數學
“那麼彌認為是考試重要,還是母親重要?”老師再問。 “我媽認為考試重要!”同學們毫不猶豫地回答。孩子一進小學就面臨考試,孩子可能從此踏上了
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父母需要特別關注的點也不同。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對人格發展的階段特征界定,分析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給孩子最需要的,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 0歲—1歲:孩子需要培養
一旦你對他的行為作出回應,無論是安撫還是訓斥,都成了對他的這些行為的強化,因為孩子確信這樣的行為能幫他達到目的。以後孩子會經常使用這些手段獲取父母的關注。還有一些行為,比如,眨、皺等行為,一開始並不是
孩子喜歡一個游戲重復地玩,比如反復把積木裝進盒子再倒出來,反復把東西扔到地上讓父母撿等,樂此不疲。父母可能覺得厭煩,但是一定要忍耐。孩子之所以喜歡反復做一個游戲,是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技能越來越完善,從中獲得了強烈的滿足感。另外
分離對於寶寶來說,他們的反應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年齡小些的寶寶會又哭又鬧,緊抱著媽媽不放,年齡大些的則會表現出懼怕、情緒不穩定、耍賴等現象。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對寶寶加以引導和協助了。  
寶貝怕怕 美美1歲多了,最近洗澡,每次洗澡的時候,都會歇斯底裡地奮力抗拒,甚至只要一聽到浴缸注水的聲音,美美的小臉就會馬上由晴轉陰。之前每次洗澡,都伴隨著歌聲、笑聲和戲水聲,是
因此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父母應該在必要時超脫家長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進行交流,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從不同角度對待孩子,從感情上、從事件因果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惰性是一種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的精神狀態,它反映出入在生活中的消極情緒。人天生有惰性,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是極端的懶散狀態,有時是輕微的猶豫不決。有人懶於思維,有人懶於行動,有人情感淡漠。如果放棄了與孩
(1)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遇到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會感到迷失了自我,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不管孩子是什麼原因誘發了心理沖突,幫助孩子恢復或保持自信是首要的。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幫助孩
有奶奶手裡拿著厚厚的病歷而來:“孩子老說夢話,怎麼辦?” 有的媽媽牽著兒子的手而來:“孩子老啃手指甲,會不會長不高?” 還有
軍開始後,因為新靴子不合腳,第一天走完8英裡後,比爾的腳後跟就磨破了,腳指頭上也出了不少水泡。第二天,還沒走完一半路程,他的腳已經開始紅腫,鮮血從裂口中流出來。老師勸他不要繼續行軍了,但比爾堅決不肯。老師只好打電
他們喜歡畫畫或玩拼圖游戲,是因為這些游戲樂趣無窮。有時候行為的回報是外人給予的。這種外界給予的回報或獎勵可分為三大類:社會性獎勵,如,微笑、注意、表揚、擁抱等。物質獎勵,如,食品、禮物、錢等。特權或活動,如,去動
剛開始,孩子一次只能領會一種情形。比如,1歲的寶寶知道媽媽在場的時候電源插孔不能戳,但媽媽不在時他就不能控制自己了。或者他能控制自己不碰電源插座,但他把手指頭伸進其他危險的地方。一歲半到2歲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將自己
有研究證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嘗試、努力遭遇失敗或者受到別人侵犯的時候,最容易爆發攻擊性行為。比如,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干擾了他,搶走了他的玩具,孩子
答:咬指甲常與吮手指同時出現。在手指與嘴的關系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不過吮手指一般是不急不慌,悠然自得的,而咬指甲的動作則是急促的、富於神經質和攻擊性的。吮手指一般是在睡前、寂寞、無聊、無所事事時才出現的,而咬指甲
(1)讓孩子能干起來 根據心理學家愛裡克森的觀點,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是構成其自信的要素。愛裡克森認為兒童中期(6~12歲)是孩子形成自信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孩子經歷的最大危機是自信與自
愉快的氛圍來自於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父母之間、祖輩和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和諧關系自然是溫馨愉快的。你爭我奪、互不理睬、互相攻擊呈現給孩子的只有冷漠和混亂。所以家長需要學習用冷靜理智的方法解決家庭中難免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