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幫助遭遇心理障礙孩子的方法

幫助遭遇心理障礙孩子的方法

    (1)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幫助遭遇<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target='_blank'><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target='_blank'><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jsbpd/jsbfl/xlza/' target='_blank'>心理障礙</a></a></a>孩子的方法     遇到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會感到迷失了自我,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不管孩子是什麼原因誘發了心理沖突,幫助孩子恢復或保持自信是首要的。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幫助孩子找回自我和自信的有效方法。     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PositiveAttention)是心理治療大師羅傑斯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中的一個核心觀點。羅傑斯認為,人有一種很重要的需要,就是積極關注的需要,也就是希望別人以積極的態度支持自己,包括愛、尊重、接受、喜歡、支持、贊賞等。積極關注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條件關注,即一個人只有在符合他人的標准的條件下才能獲得積極關注。比如,孩子需要聽話才能得到父母喜愛。另一種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即一個人在任何條件下,即使表現出弱點和錯誤,也能得到他人的積極關注。比如,孩子雖然考試沒考好,父母仍然認為他是個好孩子。     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導致孩子為了得到認可和接受,去取悅父母,接受父母的價值條件,並將父母提出的條件納入自我概念中,而那些自己的直接經驗、自己的內在真實感受就被淡漠、疏遠和遮蔽。孩子漸漸學會用他人的標准要求自己。當別人的要求和自己的願望與體驗差距太大,無法協調的時候,孩子就容易變得消極沮喪、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改變這種狀況的必要條件是讓孩子得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只有家長、老師無條件的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達,表示對他這個孩子的接納和認同,讓孩子明白只是他的某些行為不恰當,而不是他這個人不好,孩子才可能真正擺脫自我不協調的困境,重新找回自信和快樂。     所以當孩子面臨心理問題時,家長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責備孩子的不是,埋怨孩子的心理素質差,這樣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雪上加霜。重新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言行,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停止以成績論英雄,孩子不服從時,不要以“爸爸媽媽不喜歡你”做要挾,不要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告訴孩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的是他做錯的事,而不是孩子本人。     當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到尊嚴感,就會增加對家長或老師的信任以及自我改變的信心和勇氣。     (2)感同身受孩子的體驗     除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家長還需要調動“同理心”(Empa-thy)去體會孩子的處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經驗,包括欲望、沖突等,就好像你自己也在經歷這些體驗一樣。只有進入了孩子的主觀世界,去感其所感,知其所知,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痛苦,並將你的這些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才能使孩子相信你真正理解了他或真心願意理解他,孩子才可能向家長敞開心扉。這樣,家長可以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幫助他解決問題。     (3)幫助孩子幫助自己     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幫助別人幫助他自己。也就是說,家長不要替代孩子解決問題,也不要指揮或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建議去改變,實際上,在孩子已經形成心理問題時,這些做法也行不通。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改變自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讓孩子自己願意改變現狀,否則孩子的抗拒、敵意和冷漠會使任何幫助成為徒勞。正如西方諺語裡說的: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他。只有孩子主動地接受幫助和輔導時,才可能真正地發展其自我理解與自我指導的能力以及獨立應付生活挑戰的能力。     當孩子願意改變,卻不知如何去做的時候,家長應給孩子一些啟發和建議,幫助孩子理清頭緒,分清主次,調整期望值,制定計劃。提醒孩子從小的改變開始,耐心地、逐步地走出低谷。記住,這一切必須基於孩子自己的真實主張。孩子有了變化時,家長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孩子自己增強信心。     (4)幫孩子越過情緒障礙     當孩子有了情緒障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弄清困擾他的真正原因,並幫助孩子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擺脫消極的情緒。     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提出的情緒困擾ABC理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A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event);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C指在特定條件下,個體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認為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理論指出,誘發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情緒及行為的更直接原因。比如,一個人因為失戀(A)感到憤怒、自卑、傷心(C),是因為他抱有這樣的信念(B):我是最好的,是他主動追求的我,我不可能被拋棄,否則就太丟人了。所以,要改變人的情緒及行為,必須幫助他改變對事情的看法,而不是消除誘發事件。     孩子受到情緒困擾通常也是由某個事件引發的,如一次考試全軍覆沒、沒有被朋友邀請參加活動、被老師當眾批評、比賽失敗、失戀等。家長往往容易找到引發孩子苦悶的事情,然後想辦法幫孩子改變現狀。如給孩子請家教,輔導孩子學習以提高成績;給孩子安排另外的活動;找老師談,希望老師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等。這些做法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但卻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獲得認識挫折和評價自我的合理方法。以後遇到別的困難,孩子還是以同樣的歸因方法去分析受挫的原因,還會陷入消極情緒的困境。所以家長應該把焦點放在孩子對事情的認識上,讓孩子說出他對誘發事件的真實想法,這樣可以發現孩子對問題的認識有什麼樣的偏差。然後再啟發孩子換個角度想問題,重新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客觀評價自己。當孩子學會了新的認知方法,他對挫折的免疫力就得到了加強。     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慧有一次期中數學考試漏了一大題,老師很惱火,說是要摘了她的紅領巾。小慧回到家,邊哭邊告訴媽媽,自責、後悔溢於言表。媽媽說:“因為老師覺得你平時很認真,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所以才特別惱火。老師對你嚴格要求是好事,能讓你刻骨銘心。摘了紅領巾,你能鼓起勇氣把它爭回來,不是體現了你的能耐嗎?”小慧想了一會兒,似乎釋然了。等她洗過臉後,她已經恢復了平靜,對媽媽說:“媽媽,我下次再不會這麼粗心了。”     小振三年級時競選班長,他很擔心自己選不上,問爸爸怎麼辦。爸爸啟發他:“你看當班長有什麼好處,不當班長有什麼好處?”小振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當班長可以管理班上的事,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不當班長時間寬裕一些,我可以多看些課外書。”爸爸說:“對啊,當班干部主要是為同學做事,如果你有這份心,當不當班長都能做到。"經爸爸這麼一啟發,小振心裡的包袱減輕了好多。     在五年級時,小振競選大隊長,初賽入圍。在復賽時,爸爸連夜幫兒子改演講稿,結果小振因為對稿子不熟,演講時結結巴巴,結果可想而知——他的投票箱裡只有寥寥數票。當時小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但他回到家時就已經坦然了,晚上還寫了一篇題為“天空更廣闊”的作文,寫競選失敗對他的有益啟示。爸爸感慨萬千,又一次認識到“境由心造”。只要注意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孩子就會攀上快樂的常青籐。     (5)教會孩子應對挫折的方法     讓孩子掌握一些應對挫折的策略和技術,對幫助孩子學會積極主動地調整心態、適應環境十分重要。常見的積極適應方式有:   幫助遭遇心理障礙孩子的方法     ①理智的壓抑(sanerepression)。這是指一個人的欲望、沖動或本能不符合社會規范,無法得到滿足時,有意識地去壓抑、克制或想辦法延緩需要的滿足。比如,一個孩子在做作業,聽到電視機裡放自己喜歡的節目,但他知道規矩是不做完功課不能看電視,因此強迫自己繼續寫作業。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控制力的體現,能幫助一個人更好地適應社會規范,並非病態地壓抑自己的正常需求和欲望。     上高三的吳尉與同班的女同學相互產生了好感,兩人經常在一起,結果影響了學習。看著吳尉成績下滑,父母心急如焚,但他們知道強制兒子切斷與女朋友的關系可能會引起逆反心理,事情反而更糟。於是他們在一個大家心情都比較放松的時間與兒子做了一番長談,得知吳尉仍希望考大學,自己也為成績滑坡的事,但克制不住總想和那個女孩在一起。     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想法,感到寬慰多了。兒子還是有上進心的,只是需要幫助來控制自己。全家經過討論達成了共識:學習是這段時間的首要任務,感情的事雖然也重要,但它已經成了學習的障礙,可能影響兩個人的前途,就暫時放一放。吳尉見父母如此開明,從心理上也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於是,一家人又仔細討論,幫吳尉調整了作息時間和學習策略。吳尉終於用理智戰勝了情感,他的學習注意力有了提高,成績開始回升。     ②升華(sublimation)。升華是指將欲望從社會不接受的方向轉向社會可接受的方向。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欲望不符合社會規范,為了求得心理平衡,將這種欲望淨化、提升,變成高尚的追求。比如,一個中學生覺得自己談戀愛不合適,於是通過寫詩來抒發感情,使內心的矛盾沖突、不安得到宣洩。青少年受挫後,特別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家長應該注意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沖動轉移到體育活動、業余愛好中去,幫助他們把不恰當的情緒合理驅散,保持心理健康。     ③補償(compensation)。這是指當一個目標不能達到,用另一個目標來代替;或因本身的缺陷不能達到目標時,通過另一種活動來彌補,從而減輕受挫感。許多身體上有殘疾的人用這種方式彌補與正常人的差距。人稱“劉羅鍋”的清朝著名宰相劉墉,年少時經常遭人恥笑,但他發奮苦讀,最終才識過人,成為一代名臣,為世人景仰。這正體現了補償的作用。     ④幽默(humor)。是指當人處境尴尬或困難時,用機智、雙關、諷喻、自嘲等語言或動作,化解困境,擺脫內心失衡狀態。樂觀的心態是與幽默密不可分的。學會自嘲,也是一種緩解消極情緒的有效方法。     ⑤合理宣洩(catharsis)。就是讓受到挫折的人自由抒發受壓抑的情感。如果孩子受挫後,不能及時排解心中的苦悶,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響。就像高壓鍋,如果總是不打開放氣閥,就會引發爆炸,如果人一直處於情緒壓抑狀態,就會出毛病。可以引導孩子向信任的人傾訴苦悶,或者把憤怒、不滿寫進日記,或者干脆大哭一場,用淚水沖走悲傷或委屈,也可以讓孩子在合適的地方拳打腳踢一番,發洩憤懑。但要提醒孩子不能損害公物、財產,更不能傷害他人。     ⑥認知改組(cognitlvereorganization)。即幫助孩子重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幫助孩子重新認識和評價所發生的事。前面所講的ABC法就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患風寒感冒有妙招 可試試姜醋茶和蔥粥

小兒感冒,主要分為風寒型和風熱型。小兒感冒,最好要分清是哪一種類型,然後分別選用不同的保健藥膳進行治療。  姜醋茶,遠離秋冬風寒感冒  功效:散風寒,適用於預防和治療小兒流行性感冒所致發熱、怕冷、頭痛、鼻塞、流

如何應對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以腹瀉、嘔吐為主的綜合征,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為三方面: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稀便和水電解質紊亂。本病治療得當,效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