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惰性是一種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的精神狀態,它反映出入在生活中的消極情緒。人天生有惰性,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是極端的懶散狀態,有時是輕微的猶豫不決。有人懶於思維,有人懶於行動,有人情感淡漠。如果放棄了與孩子的懶惰作斗爭,孩子的惰性將會發展成全方位的。懶惰的結果是:不上進、不努力、膽小、自欺欺人和得過且過。懶惰是令周圍人厭惡的缺點。父母大概是不願意看到這幅景象的。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父母造成孩子的懶惰是從搖籃裡開始的。母親把孩子抱在懷裡喂奶,給孩子洗澡,給孩子穿衣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母親做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孩子太小,根本不知道怎樣做,需要母親照顧,但母親往往把“孩子還小”這個理由擴展到孩子該做一切事情的年齡。孩子永遠可以說:“媽媽,衣服髒了,你洗一下。”“媽媽,這兒亂了,你收拾一下。”“媽媽,我累了,需要躺一會兒。”這個習慣甚至可以保持幾十年。有些父母認為:“男孩子不一定要勤快,用不著做事,只要功課好就行。”其實,男孩子最容易產生惰性,他們不願意跟父母交談,不願參加戶外活動,不主動結識他所喜歡的人,愛生氣,愛罵人。凡事從逃避為主,對他人沒有責任感。這些都是惰性精神狀態的表現。勤快的父母心甘情願為孩子做事,奉獻自己的一切,他們只擔心孩子受苦、受累。下面列一些有此心理的父母的作為:絕對不指責孩子。不在精神上塑造孩子,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評價。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明白一切。一切聽孩子的指揮,孩子叫干什麼就干什麼,盡管事情是可笑的,甚至是不可能辦到的。     放縱孩子,遷就孩子,連孩子無理取鬧的要求也滿足。     害怕孩子有內疚感,不對孩子說:“你錯了。”     不讓孩子動手做一切事情。     聽憑孩子亂扔東西,然後默默收拾。     對孩子在飲食起居方面的壞習慣不加糾正,聽憑所為。     怕孩子生氣著急,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在外面闖了禍,父母會說:“這是小事,你別在意,錯誤是別人的,有什麼事,父母給頂著。”或者說:“豈有此理,我去找老師理論。”讓孩子拿父母的缺陷開玩笑。常告訴孩子:“家裡一切都有,父母都為你准備好了。”顯然,培養一個懶惰的孩子比培養一個勤快的孩子要容易得多,父母只需努力做一切事情就夠了。但這樣做的父母卻是在教給孩子一種自我挫敗的方法。     那麼如何與孩子的懶惰作斗爭呢: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讓孩子自己做他能做的事情,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給孩子制定努力的目標,讓孩子為了美好的未來消除低沉情緒。     減少孩子的抱怨,鼓勵孩子多動手做。     讓孩子受挫折,不要事事都讓他稱心如意,讓他知道遇事不能一走了之。     給孩子的生活多增添一些內容,比如一家人一起去旅游之類的活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嬰幼兒打嗝不是病

診斷一:嬰幼兒打嗝不是病。  原因:嬰幼兒與成人一樣,其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層被稱為“膈肌”的很薄的肌肉,它把胸腔和腹腔分隔開來,起到分隔和保護胸、腹腔器官的作用。與成人不同的是,嬰幼兒以

寶寶秋季感冒警惕誘發哮喘

秋天早晚溫差較大,天氣又逐漸變涼。寶寶天性活潑好動,經常弄得滿頭大汗,而自身體的調節能力卻沒有那麼強,因此父母親護理上稍不有不當,寶寶便容易傷風感冒了。  特別是那些體質較弱或有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寶寶,由於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