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免疫力可分為兩部分:先天性免疫和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都有,比如胃酸、唾液酸、呼吸道黏膜、血液裡的細胞都能夠殺菌,排汗、排尿、排便,也能清除、抑制細菌。先天性免疫是非特異性的,沒有專一性,不針對某一種病毒、細菌。這種免疫力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並且都一樣。
可後天性免疫則屬於獲得性免疫,它是要得病後才獲得的,是一種具有針對性的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力的獲得很像人與人的交往,互相沒見過面,就不可能對對方有印象。身體的免疫系統沒接觸過某種病菌,當然就沒有抵御它的能力。只有與病菌“狹路相逢”,彼此交戰過了,激活了體內的免疫系統,下一次它再來侵犯時,免疫系統才會拉響警報,積極抵抗。所以,大人不要期望孩子不得病,要知道,孩子每得一次病,體內免疫系統對病菌的“登記”就多一筆,孩子的免疫力就會上一個台階。
倘若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從不得病,長大了之後得病的話說不定會更麻煩。比如麻疹,小孩子生麻疹症狀比較輕,大部分都是輕型的麻疹,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但如果小時候從沒得過麻疹,成年之後再得就不是件輕松的事情。成年人得麻疹甚至會出現胃出血的情況,而且一般都需要住院,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
抵抗力強弱要看得病後恢復的速度
現在有的家長一看孩子生病就著急,看醫生的時候要求馬上用藥用得很重,其實這樣反而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孩子生病初起就把藥用得很重,會把病菌一下子就消滅了,以至於身體的免疫系統還來不及對病菌做出防御反應,或者對病菌的記憶很淺,產生的抗體有限,抗體維持的時間也短。等下一次這種病菌來襲,孩子還是會中招,等於孩子這次白得一次病。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越是對孩子的病高度重視、積極治療,孩子卻越容易生病,而有的家長看似比較“粗”,對孩子得病反應不太敏感,孩子反而不容易得病。
另外,判別孩子抵抗力強弱要看得病後恢復的速度,而不是得病的頻率和次數。並不是說孩子一年不得病,抵抗力就比一年得十次病的孩子強。兩個孩子同時得了同樣的病,一個孩子很快就好,另一個孩子好幾天才好,這就說明第一個孩子的抵抗力強。
要把疾病當成對孩子的考驗和挑戰,讓他通過挑戰一個又一個疾病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讓身體對抗疾病、恢復健康的能力越來越強。
![]() |
孩子預防接種後的護理
作為生物制品的疫苗,對人體來說是異性物質,兒童接種後,往往會出現一些生理或病理反應,家長和保教人員對此類反應應正確掌握,妥善處理,保證疫苗產生最佳的免疫效果。 預防接種後的護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注射疫苗 |
![]() |
家長需注意15個危險信號 避免孩子自我傷害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愛爾蘭一位專注於青少年自我傷害問題的職業顧問提出,孩子的15個“信號”需要家長留意。 1.找借口逃避體育活動。 2.性格發生明顯變化。 3.用消極的眼光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