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誰來教家長做個合格的父母?

誰來教家長做個合格的父母?

  有教育專家曾提出,做父母的要考“上崗執照”。這個建議也許還很難為國人接受,但畢竟提醒家長,在對孩子有所要求的同時,也要學習當個合格的父母。

  增進溝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與成功的家長進行交流、看家教電視節目、閱讀各類家教圖書和報刊、上家教網站……為教育好孩子,不少家長煞費苦心,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家庭教育的知識。然而,更多的家庭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家長自發自為的狀態,缺乏專門機構向家長提供有效的指導服務。

  關於家庭教育立法的呼聲甚高。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婦聯遞交提案,主張將家庭教育法列入新一屆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確認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原則。無獨有偶,在廣東省“兩會”上,22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議立法規范家庭教育。對此,廣東省政府法制辦公室日前答復,條件成熟後將建議省政府把家庭教育立法列為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項目。

  而一直以來,深圳也在關注這一事宜。兩年來,杜小宜等30名代表聯名提交議案,呼吁制定《家庭教育條例》。目前,市婦聯已牽頭擬定立法工作方案,並報請列入2008年立法計劃(調研項目)。

  孩子怎麼成了“陰陽人”

  教育界普遍認為,家庭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三大教育”的支柱之一,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影響人的一生而成為實質上主導的教育。

  然而,由於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存在缺乏教育主體意識,對子女教育責任歸屬不明,缺乏科學育兒方法,不能以身作則等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近年來,青少年犯罪趨於低齡化,部分青少年厭學逃學、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在普通學生中出現學習非正常競爭、身體素質下降、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較差等現象,這些與家庭教育不無關系。

  校長表示目前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都是受家長的心理問題所影響。“學校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主動讓座,但孩子在社會上看到一些不良影響,再加上家長的不良引導,就會減少或者抵消學校教育的效用。”其次,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家長的言行和學校教育不一致,孩子很容易成為“陰陽人”,在家一個樣,在校一個樣。

  今年深圳“兩會”上,杜小宜等30名人大代表提議,以立法形式規范深圳的家庭教育,並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開展調研,出台家庭教育管理相關的法律條文。

  據了解,該議案被轉交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辦理。該委員會先後兩次與市教育局、婦聯、關工委就立法的必要性、立法起草主體、立法主要內容以及調研安排等進行協商和研究。目前,由深圳市婦聯牽頭擬定了立法工作方案,並報請列入2008年立法計劃(調研項目)。

  家長學校的不同際遇

  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什麼樣的需求?根據全國婦聯調查,目前家長對家庭教育知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識”(60.0%)、“管教孩子的方法”(55.0%)、“孩子的學習輔導”(50.5%)、“孩子的道德引導”(48.8%)和“孩子的人生理想”(37.9%)等方面。

  調查顯示,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知識的渠道,按比例高低依次為“成功家長的交流”(57%)、“家教電視節目”(43.6)、“專家的直接指導”(34.7%)、“各類家長學校的幫助”(30.7%)、“家教圖書/報刊”(30.2%)、“長輩指導”(20.5%)、“家教廣播節目”(19.4%)、“家教網站”(12.2%)及“各類家教指導機構的咨詢服務”(12.2%)等。

  由於教育部門擁有師資優勢,深圳各幼兒園、中小學校基本都建立了家長學校,初步形成一支家庭教育的專家隊伍和志願者隊伍。然而,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一些學校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有的家長學校缺乏經費,導致家長素質發展不平衡。

  家長教師聯合會會長蔡女士坦言,目前家教會經費均采取自願自發原則,由家長們自籌,“我們在開展活動的時候,會選擇成本不高但有意義的活動”。

  相對而言,寶安區的家長學校則幸運得多,從2004年開始,寶安區每年由區政府下撥100萬元作為專項經費,用於家庭教育的服務和指導。目前,寶安區有家長學校分校407所,專、兼職家庭教育指導師800多名,在校學員30多萬名,家長年培訓量達60多萬人次,基本實現公民辦中小幼“校校有家校、家家有學員”。

  一名教育界人士透露,市教育局對家庭教育沒有花大力氣抓,倒是一些重視家庭教育的區局在大力開展這項工作,例如寶安區、福田區、羅湖區等,但各區各校發展很不平衡。雖然社會上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機構,但在組織、管理、收費等方面比較混亂,無法規范管理,也不被家長信任。

誰來教家長做個合格的父母?

  多部門共管各做各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開展家庭教育服務和指導的主體應該是誰?記者了解到,目前家庭教育的執行主體仍不明確,但教育部門、婦聯、關工委等均有涉及。

  市婦聯從事家庭教育的工作人員認為,深圳的家庭教育缺乏統籌力度。她透露,原本市婦聯設立了兒童部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但在大處室改革時被撤並。市婦聯一般通過組織專家論壇、講座等形式開展輔導,但因為不能強迫家長參與,受益面較小,一般的家長也只有在孩子出現較大問題時才會尋求指導。此外,市婦聯還存在場地受限、經費不足等問題。

  該工作人員認為,目前市婦聯與市教育工委、關工委等部門都是各做各的,導致家庭教育“東抓一塊西抓一塊”,沒有形成合力。

  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把家庭教育上升到立法層次,對執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機構、經費都能明確,並賦予相關機構權力,相信可以推動部門間的通力合作。

  立法應慎待私人利益

  對於家庭教育立法,也存在不同聲音。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原本就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不需要法律來規范。如果父母失職,可以通過家長學校、社會機構等方式來尋求幫助。即使有法律干涉,也難以對教育產生實際的指導作用,只能要求家長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費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而已。

  對此,教育專家表示,家庭屬於典型的“私人領域”,在家庭教育立法時,需要特別注意立法干預與尊重和保護私人利益之間的平衡。從我國台灣地區的《家庭教育法》來看,其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家庭教育推展的政府責任和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推展體制,較好地平衡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但並未規定對家庭以及成員的強制性義務和罰則,深圳在制定家庭教育地方性條例時可以借鑒。

  還有意見認為,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很有必要,但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法律只能制定原則性條款,不能過於細化。家庭教育是軟實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特點,家庭教育機構要根據不同家庭和孩子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他山之玉

  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並制定了相關法律或政策。例如,德國在《德國基本法》中規定照料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首要義務,國家有權監督其履行情況。日本於1999年4月頒布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教育手冊》,在民眾中傳輸和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但截至目前,只有台灣於2003年2月6日頒行了《家庭教育法》,並於2004年2月13日公布實施《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包括家庭教育的主管機關,家庭教育的推展機構、推展方式、推展人員的培訓,家庭教育服務對象,家庭教育課程、教材的研發以及經費保障等。此外,國內一些城市在家庭教育立法方面也進行了實踐和探索,比如上海等地已出台地方性家庭教育條例。

  ■典型案例

  案例一

  父親角色缺失兒子易變脆弱

  16歲男孩小偉,從初二開始厭學,高二辍學。情緒敏感、性格脆弱、人際交往缺乏安全感,不善於表達情感,習慣用叛逆的外在表現掩飾內心的虛弱。因為出言不遜,很容易與人發生矛盾,甚至與老師之間發生激烈沖突。在男生圈子中處於弱勢,與女生的交往又常出現矛盾,同學對他的評價是“小心眼、記仇、愛罵人”。

  成因分析:

  來自父親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嚴重缺失,父母之間的矛盾及父親本人對於擔任父親角色的反感,導致孩子長期得不到來自父親的正面教育。父親以工作為由長期不與妻兒生活在一起,偶爾與孩子在一起時表現暴躁、蠻橫,幾乎不對孩子的成長付出,卻一味要求孩子表現優秀。孩子說父親“你完全不理解我”,父親卻回答“我理解你?為什麼不是你理解我呢?我沒空去理解你!”孩子從初中開始對父親由失望而放棄。

  母親在家庭中完全是弱者,不擅長語言表達,與身邊的家庭成員關系不良。小偉從媽媽這裡得到軟弱的角色感、負面的語言表達和焦躁的情緒,從爸爸這裡得到蠻橫的個性與極度自我的行為方式,導致他變成不受歡迎的人。

  專家點評:

  從家庭教育的影響來看,父親的教育能夠給孩子帶來堅強、勇敢、追求,是一種陽剛教育、價值教育、性格教育。長期缺乏父親的教育影響,直接導致的後果往往就是孩子的軟弱、缺乏目標與執著精神、缺乏直面困難解決困難的勇氣。而父親對孩子情感的忽視也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自尊心挫折,形成自我放棄的心態。

  案例二

  母親口無遮攔孩子挑剔苛刻

  8歲的琦琦,在同學交往中表現得非常挑剔與苛刻,表情和語言都常常給人帶來不快。小小年紀,“盡說大人話”。挑毛病、不屑、諷刺、挖苦,是琦琦常見的表達形式。雖然感覺到人緣不好給自己帶來的壓力,但琦琦依然把這些歸咎於他人。

  成因分析:

  琦琦的媽媽說話口無遮攔,經常不考慮時間、場合與別人的感受,當著孩子的面也少有收斂。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指責、批判以及喋喋不休的數落,即便面對老師,琦琦媽媽也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指著老師鼻子吵架。

  專家點評:

  孩子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通常情況下從媽媽這裡來,如果母親長期表現出焦躁、負面的情緒體驗,長期以過激、極端的方式表達情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導致孩子情商降低,不善於與人相處,社會化能力薄弱,最終導致孩子無法適應環境、融入環境。這些弱點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與心理發育,可能導致極大的情緒與心理障礙。

  案例三

  子女角色空白慣當“小小孩”

  11歲的小豐雖然年紀不小,在家卻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習慣表現得很天真、很幼稚,遇到問題不在乎、不承擔。由著性子做事,做錯了先責怪別人,推托責任。對家務事完全不理睬,也不太在乎父母的情緒。在學校裡,小豐也較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他人感受,對自己的學習也表現出不負責任的態度。

  成因分析:

  父母的疏忽導致小豐在家庭中缺乏角色感。父親沒有規則的約定,母親則像對待小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孩子已經習慣了以一個“小小孩”的角色出現,不面對、不承擔,習慣別人照顧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為目標付出的精神。

  專家點評:

  自控、自強源於責任感,責任感源於角色感。父母承擔了家庭事務中的一切,把孩子當成一個需要照顧的人,孩子沒有角色感,自然也不習慣替父母承擔責任。這樣一個人,走出家門就更不可能為他人負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朵朵的行為膽小還是焦慮

7歲的朵朵,從小就很膽小,每次到一陌生的地方,就會拼命地哭鬧。前段時間考試沒考好,父母親嚴厲地訓斥了她,朵朵就變得不願意說話,甚至不願意上學,說同學會嘲笑她。最近媽媽因為出差沒有陪朵朵睡覺,朵朵出現了食欲不振、

6種錯誤喂養方式有損寶寶健康

錯誤1:奶沒下來,讓寶寶先吃奶粉  糾正:寶寶出生半小時即可進行哺乳,每次可持續半小時。產後宜母嬰同室,多讓寶寶吸吮乳頭,這不僅可增進感情,也會因寶寶的吸吮而促進乳汁分泌。乳汁的分泌受多種因素影響,多食用一些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