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摔倒了,看看各國媽媽的不同反應吧!
美國媽媽:不去扶孩子起來,而是用堅定的目光鼓勵孩子:“寶貝,你會很勇敢的,爬起來!”
俄羅斯媽媽:再哭鬧也不去扶孩子起來,讓孩子自己解決。
非洲媽媽:看到孩子摔倒,不去扶他起來,而是自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然後做爬起來或是站起來的動作,直到孩子看懂了她的行為。暗示孩子自己掌握了方法後自己爬起來。。
中國媽媽:立即上前把孩子扶起來,一邊敲打地面一邊對孩子說:“寶貝摔疼了是吧?不哭不哭,媽媽打它!”
寶寶摔倒了,是誰的責任?
各國媽媽們的不同做法,折射出了不同的教育態度和理念。
美國媽媽認為:既然是你自己跌倒的,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解決了就沒事了。美國媽媽是從培養孩子獨立性、勇於承擔責任的角度出發的,教給孩子的是堅強、勇敢等堅毅品質。
俄羅斯媽媽認為:自然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孩子自己選擇了某種過程,那麼就讓孩子自然地去發展,自己去承擔責任,家長不會給予任何干涉。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哭鬧都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你更累,如果自己爬起來了,還能得到大人的表揚。
非洲媽媽認為:孩子摔倒了,就要鼓勵孩子解決問題,但如何解決問題,孩子沒有經驗,需要大人手把手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有章可循,有方法可操作。非洲媽媽及時為孩子提供具體幫助,讓孩子有方法可操作,有范本可模仿。
中國媽媽認為:孩子摔倒了,他已很痛苦了,我也心疼啊。拿地板當替罪羊,可以緩解他的痛苦,反正地板是沒有生命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來看看一位美國媽媽的做法:
一位美國媽媽在客廳裡看書,她五歲的孩子湯姆在客廳走動,不小心被茶幾碰倒,頓時大哭起來。
美國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就過來把他扶起,既沒有安慰兒子,也沒有拍打茶幾,而是鄭重其事地說:“兒子,你再重新走一遍!”於是湯姆又走了一遍。結果這次沒有碰到茶幾。
美國媽媽蹲下身子,這樣教育兒子說:“湯姆,走路會碰到茶幾,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因為走得太快,二是走路的時候沒有看到前面有什麼東西,三是走路的時候腦子裡在想著別的東西。你剛才被茶幾碰倒,想一想是哪一種情況呢?”
通過這樣的方式,湯姆明白了是自己的原因,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因為孩子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很弱,這位美國媽媽就詳細地在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孩子去思考。這種方法既鍛煉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又教會孩子凡事要學會從自身找原因,讓孩子理解自己應該負什麼責任。
![]() |
孩子養成壞習慣的三大罪魁禍首
【導讀】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 |
![]() |
怎樣去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
第一,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系,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裡。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裡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