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1歲 媽媽在哪裡啊? 每位母親都會有關起門來做事的時候,比如洗澡、做飯等等。這種時候,盡管你還在家裡,但卻沒法讓孩子看到你。在孩子8個月之前,你都不會注意到這有什麼問題,就算你不在,家人或者保姆也能輕易地止住孩子的哭聲。不過現在
出生~2個月 你的聲音 其實在小家伙出生之前(懷孕大約7個月左右),他就能通過液體的傳導聽到你的聲音了。所以當你每次雙手抱著肚皮對他說些什麼的時候,他就開始記憶你的聲音了。 琳的兒子去年出生時,由於不足月,一直在早產兒監護室裡待了差不
2~6個月 有些人看上去像你 這個階段的嬰兒不僅能准確地認出你的樣子,而且等到10~12周時,他甚至開始觀察誰長得像自己的媽媽了。 通過一項嚴謹的調查,心理學專家發現3~4個月的嬰兒更喜歡女性的面孔。那麼這是否能證明嬰兒更喜歡女性呢?
問:我周圍有些媽媽,每次見面就喜歡比較各自的孩子。小的時候比誰走路走得快,說話說得早,大一點就比誰在幼兒園的表現好。我不知道該不該加入她們的談話,擔心多余的比較會讓自己和孩子覺得很緊張。 悅悅媽媽:從兒子出生開始,我們對他的期望就是健康、
我兒子現已四個半月大,早在兩個多月時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我看書上說,6個月前吃手指,應讓其盡情吃,6個月以後反而不會再吃,所以我們目前並不阻止他吃。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女兒一吃手指就打一下,現在已經不吃了,但不知道會不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為何嬰幼兒也有“相思”之苦呢?其實嬰幼兒相思,不同於成人的愛慕與思念,它是古人對嬰幼兒心理疾病的一種特定稱呼,是指嬰幼兒在離開了熟悉的親人,改變了熟悉的環境以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退化和動作異常,如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昏
所謂幼兒心理偏離,是指幼兒在心理和行為中表現出的偏離正常的傾向。如愛發脾氣、行為古怪、注意力障礙、強迫傾向等。幼兒的心理偏離雖然在程度上不如成人的心理疾病那樣表現明顯和穩定,但如果不及時采取矯治措施,則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導致心理疾病。
幼兒的氣質 嬰兒自出娘胎就有一種獨特的氣質,也就是天生的性情和脾氣。「氣質」是指個人在情緒上的反應特徵,對於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感受,反應的習慣和強弱程度,一個人的固有心態和情緒表現等,都可稱之為「氣質」。當然,幼兒的情緒不獨受制於自己的氣質
[環境因素] (一)家庭環境 1.社會經濟狀況?一般認為,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小兒的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的發育均優於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後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緊張事件較前者為多;另外,在這種家庭中,心理和社會交往機會少,兒
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語言能力發展迅速,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與父母頂嘴的現象常會發生。而這時父母是順從孩子的意願,還是與他們針尖對麥芒用“武力”制止呢? 一、原因分析:
盡管現在寶寶們的的玩具和活動設施越來越豐富多彩,但還是有很多的寶寶酷愛看電視這項“活動”。你要問他們為什麼愛看電視?他們會搖頭說:“不知道!”他們告訴你的一個答案就是:“我就是喜歡
一次在幼兒園講完課之後,一位母親走上前來,皺著眉頭對我說:“我的女兒做什麼事情都特別磨蹭,做游戲、穿衣服、吃飯等活動都比同齡的孩子慢很多,效率特別差,怎麼跟她講道理她都聽不進去,只有跟她嚷嚷的時候,她才能快一點點,但下一次還是那
寶寶“獨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爸媽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愛上“獨睡”? 爸媽的哪些行為又讓寶寶“獨睡”變得困難重重呢? 關於寶寶什麼時候和爸媽分
很多人認為,周歲內的寶寶只知道吃喝拉撒睡,能哄得他們不哭不鬧就不錯了,有什麼是非判斷能力? 其實不然。在他們懵懵懂懂、咿咿呀呀,特別是歡笑及發怒時,已開始了對外界人和事的觀察與認識。 研究表明,從兩個月開始,寶寶開始喜歡觀看人的面容。據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裡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和其他孩子一樣,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給她盒子時告訴她,絕對不要打開。正因為這樣,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裡的東西。她打開了盒子,結果人類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6個月的寶寶並不記得“老朋友”,而且會產生分離焦慮。 ●寶寶第一次接觸陌生人要特別注意,不可用陌生人來嚇唬他。 ●嘴甜的孩子人見人愛,反過來,也會促使寶寶喜歡和陌生人交往。 出生三四個月的孩子,是不認生的。任
未來社會的人才競爭離不開知識,少不了體能,對於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深有同感。而對培育“成功意識”卻非常淡漠。成功意識就是孩子迫切希望和要求自己通過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做出為人們所注意的成就的心理傾向和品格。 孩子的成功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了解
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首先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不記得在哪本書上看到這麼一句話:父母應該要給孩子自信心,這個自信心就是來自於你要相信孩子。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如果父母不相信孩子,那試問誰會相信他呢?而父母相信孩子就等於給了他自信心。比
一些年輕父母養育孩子沒有經驗,有時怨恨寶寶,或疏遠寶寶,有時又覺得對不住寶寶,又是摟又是親。結果,因為對寶寶忽冷忽熱,態度無常,弄得寶寶搞不清楚媽媽爸爸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回應其身心需要,這就容易使小寶寶焦慮成習,導致孩子將來發展出矛盾焦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