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施壓,很多家庭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寫作業、給他安排更多的課外的輔導材料、希望孩子聽話一點再聽話一點。一旦孩子不聽話,沒有按照安排執行,父母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對抗,想著如何“修理”不聽話的孩子。此時,孩子往往有兩種反應: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從的孩子與父母可能就形成了對立的關系,形成更惡劣的親子關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見得是完美的。當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之下,變得很乖巧、很聽話的時候,父母可能會得意與終於把孩子轉換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這樣的狀態未必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因為這樣的孩子的內心深處就好似一個活火山,隨時可能噴發。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特別的逆反。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總會糾結孩子細微“壞”的地方,而忽視了整體的“好”,父母們需要做的就是改變思維模式。打壓是沒有用的,當父母打壓孩子的時候,孩子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去跟你對抗上。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遵循自然法則,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他必然的走向,父母無法替孩子選擇,那就順應他發展的需求,為他吶喊,給他支持。
用積極的暗示悄悄改變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引導他以一個更正面的、更積極的方式去看問題,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發展得更好,抗挫折能力更強。”專家認為父母給孩子的暗示是什麼,孩子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一次朋友聚會,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女兒前來,席間這位媽媽當著大家的面說:“我們家孩子從來不吃蘿卜。”由於之前陪這個小姑娘玩游戲、聊她感興趣的事,專家已經跟她混熟了,就對坐在旁邊的小姑娘說,“不可能,我一看你長得這麼聰明、健康,肯定愛吃蘿卜,阿姨給你夾一塊好不好?”對於專家夾的蘿卜,小姑娘欣然接受。“不吃蘿卜”的孩子那天吃了好多蘿卜。
所以只要懂孩子的心思,以積極的方式去暗示他,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會逐漸地改變,也許當時不一定起作用,但是長期地以這樣的方式去暗示他,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發生改變。
現在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弱,為讓其在“逆境中成長”,刻意給孩子多制造一些挫折,但是這個方式對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沒有幫助的。專家說,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不乏挫折,真正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導,使孩子能夠正確地面對這些挫折,從每一個挫折事件裡面看到積極的意義。
如何做到這一點,專家也給父母提出了一些建議:父母自己要有一個更積極的態度,父母的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慢慢地養成一個習慣,遇到事情都可以看到積極的一面,千萬不要當面埋怨孩子,“我們家孩子寫作業很困難,每天都要人陪著”,“我的孩子很磨蹭”等都是非常不好的消極影響。
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交流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讓孩子覺得我們跟他是一起的,他會更願意敞開心扉交流。”專家通過講述自己與兒子的經歷,告訴父母與孩子溝通,需要給予理解,讓孩子感到被信任。
專家的兒子自學能力很強,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認識很多字,並能夠自主閱讀。所以在他剛上小學的時候,他自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會了,上課就不愛聽講。面對老師反映的這種問題,專家並沒有直接把孩子批評教訓一頓,而是首先肯定了兒子的優點,然後再告訴他,自己能夠理解兒子為什麼上課不聽講,因為知道孩子都聽懂了。專家解釋道:“當孩子被理解的時候,他的心情就會不一樣。這樣的交流不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當孩子沒有罪惡感的時候,他會更願意敞開心扉交流。在此基礎上,再將心比心地與孩子交流,才會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這種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進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共情,共情是一個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也是很多父母常常忽略的環節。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指責他,結果導致孩子與父母情緒激烈、沖突升級,產生惡性循環。然而,這個時候不管孩子面臨什麼樣的問題,父母首先要跟他共情。怎麼共情呢?就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理解他的感受,並且把他的感受表達出來。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引導他,他才能聽得進去,但是如果缺了共情的環節,孩子是很難以接受的。
專家建議,在處理孩子情緒的過程當中,父母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也不需要花太多的語言,只要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旁邊等待,他就會發生轉變。
父母還應該懂得放手,並給予孩子適度的約束。很多人放不了手,是因為不相信孩子,只要相信孩子,我們會發現,他會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發展。
![]() |
寶寶患便秘後的補助治療方法
便秘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轉變成像痔瘡的難以治愈的疾病。寶寶在平常要如何避免患上便秘的疾病呢?有生麼樣的治理常識介紹個大家呢?下面我們就先了解一下小兒便秘怎麼辦和有什麼治療的辦法。 小兒便秘可幫寶寶進行腹部按摩 |
![]() |
女子生下12斤4兩“巨大兒” 出生就有低血糖
“生個大胖兒子”可能是很多夫婦想要的,但真正碰上了,有的卻讓人發愁。 近日,蘇州一位25歲的媽媽生下一個重12斤4兩的超級寶寶,震驚了整個產房。因為太胖,這個寶寶一出生就有頑固性低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