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惹得我們心煩,因而我們總是會對孩子發脾氣、甚至給他嚴厲的懲罰。其實,想讓孩子乖乖聽話,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控制好我們的情緒。 換個方式思考問題,調整我們的語調、表情,在生活中增添一分寧靜、幽默,你會發現你和孩子相處得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裡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准,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干”。 孩子的逆反心理由
動畫片是每個人童年的伙伴。有的動畫片能讓孩子增長知識、學習做人道理,可有的卻可能阻礙孩子心理發育,損害視覺和聽覺。 色彩鮮艷跳躍毀視力 動畫片的色彩和畫面變幻速度會影響孩子視力和視神經發育。首先,為吸引兒童,動畫片往往使用鮮艷的顏色、跳
心理學家指出,相比於低齡段兒童,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在社交方面的恐懼,大部分是因為小的時候曾經心理上遭受過創傷,造成了日後的潛意識恐懼。 在最近爆紅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剛滿四歲的小朋友王詩齡表現不俗。節目中,不管是與小朋友,還是與村
自信是一種信念,會讓你找到動力,為你指引方向,所以我們需要自信心,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父母的一些不當的做法會影響到寶寶的自信心,讓孩子的自信受到嚴重打擊。 1.父母為孩子設立不適當的目標 孩子成長的速度不是一致的,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叛逆不聽話的時候,那麼爸媽們是怎麼應對的呢,又該如何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接下來,我們來聽聽聽聽專家的解答,看看寶寶為何會有這7種常見的叛逆行為! 叛逆行為1頂嘴 3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
我的孩子為什麼愛撒謊呢?我怎麼才能幫助他改掉這個壞習慣?寶寶既有有意識的撒謊,也有無意識的撒謊,家長要區別對待。 逃避懲罰 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淘氣惹禍了怕家長責罰。一旦發現這種情況,需講明利害關系,
孩子幼時對父母的依戀都有哪些類型,哪種依戀關系是安全的,依戀關系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日前在北京友誼醫院舉辦的心理公益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授胡平為家長們講授了“早期依戀關系對終身人際關系的影響”。
發生在重慶的10歲女孩摔嬰事件,讓許多人都覺得無法理解。兒童的心裡也會有惡嗎?如果有,它從何而來? 暴力的花朵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攻擊行為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動物能通過爭斗保護自己,人也會利用攻擊行為來維護自己的生存。但社會和文化限制
寶寶說 有一天,舅舅來我家,說想吃我的餅干。可是,我遞給他的時候,他又不要了。後來他再要,我就不給他了,他又說我是個“小氣鬼”。唉,大人們可真奇怪! 媽媽說 我們家樂樂不知道怎麼搞的,總是特別小氣。比如他正在吃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來的地方,毛巾要掛在原來的位置上不能變,出門要按程序和常規的路線,穿衣服、換褲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裡2~4歲的孩子忽然變成小管家和小警察,嚴謹勤奮地
尊重和愛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賞、贊美孩子,需要家長學會從多個角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染、打動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角度一:正面強化,贊揚孩子眾所周知的優點 今年6歲的過過很有環保意識,常把小區裡的
獨生子女太膽小怎麼辦?一名家長竟然逼孩子虐待兔子,以此練膽量。近日,武漢某教育論壇上的這則帖子引來不少網友炮轟。 網帖:小孩手掐拳打兔子 網友“常趣敗家”發帖陳述自己的見聞:在小區裡溜達時,他看見一個小孩用手掐、
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得越多,他越覺得自己有能力,下一次再面臨挑戰,他會更少感到挫敗感。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這關系著他們未來的發展,那麼人生中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幫助你的孩子更好地應對它呢? 5個方法,助孩子應對挫折: 1、學會辨識預警信號
每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失控”——尖叫、發脾氣、不講道理,甚至倒地撒潑,不少爸爸媽媽都會覺得自己面上無光,即便平時耐性比較好的家長也難免失控,不得不給孩子點顏色瞧瞧,以求盡速控制局面。然而,這樣的
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家長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裡
女孩像天使一般帶給家人溫暖,帶給身邊的人一切美好的享受,她不似男孩那樣“惹事”,她不似男孩那樣“自我”,她也不似男孩那樣“逆反”。但在女孩的成長之路上,仍會遇到一些&l
0~3歲的寶寶受到遺傳素質、生活環境以及父母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影響,一些性格的偏差會在身上出現,面對這些性格偏差,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去矯正,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新生命的最初幾年,性格偏差是值得父母關注的—— 0~
大人和孩子都會遇到挫折,只不過善於渲染心事的成人會把自己的困難描述為“風風雨雨的波折”,而不善於傳達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難常常被成人忽略為“雞毛蒜皮的瑣事”。其實將心比心,成人的心已經被歲月磨
近十年來的很多理論告訴我們,之所以男孩喜歡玩兒槍,女孩喜歡玩兒娃娃,都是成年人和社會在後天旁加給他們的性別特色,而不是他們的本性。這是真的嗎? 其實,只要問問那些既養過男孩、也養過女孩的人,你就會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差別,差別是不是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