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准

智能發育正常,智力商數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兒童)都屬於此列。
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與人交往、樂於幫助別人。
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
有健全的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勇於負責、正視困難。
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動能與時代同步。
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大多是由於環境造成的,下面就來看看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因素。在生命早期一些有意無意的訓練和適當的刺激可促進兒童早期的智力發育,過多的限制可抑制發育。生命早期嚴重缺乏語言環境刺激可影響小孩的語言發育。父母及家人的情緒、個性品質、文化修養和社會意識形態等都可能潛移默化的在小兒身上留下深刻的影響。教育孩子的態度也與孩子的心理行為發育密切相關,家長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如多用民主教育法,而且教育態度較為一致時,孩子的行為品質多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對小兒期望值過高易導致小兒產生緊張行為和失敗,反而加重小兒對成人的依賴。相反,如果期望值過低,孩子就會放棄努力的機會。
社會環境因素。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城市高層建築增多,住高樓的小孩戶外活動少;近年來,住別墅的人群也在增加,住家附近常缺乏小孩交往。加之電視、電腦的普及,電視節目的吸引、上網聊天已成為時尚,就是不出家門也可以得到心理滿足,有的小孩成天關在家裡打游戲、上網或癡迷於網吧,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這對小兒的社會行為和個人發展均有害無益。

此外由於電視節目和網上的那些暴力和低級的內容隨時都可能進入小兒的視野范圍,家長應對小孩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和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和管理。此外,城市生活現代化,獲信息快,信息量大,給小兒智力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但過多的信息和競爭,使人產生巨大壓力,兒童發病率開始增加。
學校環境因素。托兒所、幼兒園、學校老師的表率作用對小孩的社會行為形成也非常重要。隨年齡增加,兒童主見增加,同伴的話比老師、父母的話更具有影響力,交什麼樣的朋友也非常重要。
兒童心理健康並非是一個家庭要關注的,孩子的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到心理發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