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你動了孩子的安全感嗎?

你動了孩子的安全感嗎?

  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你動了孩子的安全感嗎?

  家長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人格發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進而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呢?

  1、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而且由於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盡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蒙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帶來損害。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行為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麼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2、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一天24小時幾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應該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實未必。度量幼兒安全感被滿足的程度不能僅僅看家長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總量,更應該看家長和孩子相處的質量。事實上,我們總能發現有些家長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賴,相處融洽。決定家長和孩子相處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家長要全身心地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舉動,了解這些舉動後面的心理意義。對孩子發出的每個信號都很敏感,這樣的家長就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感到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基於彼此信任的默契。

  細心的母親可以分辨出嬰兒因為饑餓、困倦或疼痛所發出哭聲的細微不同,進而准確地識別、滿足嬰兒的需要,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而嬰兒不管因何發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裡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於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

你動了孩子的安全感嗎?

  3、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才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為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為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某些情況下,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有意無意地由家長傳遞給幼兒。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時,拿孩子當出氣筒。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通常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興甚至還招來嚴厲的懲罰。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幼兒茫然失措,進而損害幼兒已經形成的對父母、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患心髒病能否打疫苗

預防接種是增強孩子免疫力、預防多種嚴重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因為孩子患有心髒病而不及時按計劃預防接種,或者不定期復種,這是錯誤的做法。  實際上,除了伴有嚴重紫绀和有嚴重心力衰竭的患兒不能接種外,絕大多數先天性

怎樣才能讓厭學的孩童不再厭學?

孩子厭學一直是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據記者了解,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厭學情緒,即使是優等生也不例外。厭學的主要表現是對學習喪失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當做一件痛苦的事情。  “兒子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