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是相對於物質營養來說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他們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納,被認可,被贊美,被尊重等。還包括不同年齡階段,他們內心心理成長的規律。而這些隱性的元素,不同的個體在各個階段被滿足的情況不一,也就
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寶寶特別任性,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哭鬧不止,最後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竭仍不肯罷休。家長們往往將寶寶這種行為定性為任性,其實這種結論未免過於簡單、武斷,家長們有沒有去了解寶寶為什麼任性呢? 任性”是寶寶的心理需求
“最近,上小學的女兒回家後總是情緒激動。由於老師對班上一位同學很偏愛,讓她感覺不公平。怎麼勸她都無法平復她的情緒。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是很強烈的,直接支配著他的一舉一動。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
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發生過對性器官感興趣的現象,比如,有的小女孩會坐在椅子上使勁夾腿,午睡時一些男孩會摸小雞雞,孩子會對父母的身體感興趣,甚至會要求摸一摸……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面對這些敏感的行為,父母又
對媽媽們來說,將寶寶攬在懷中,美美地睡上一覺,絕對是件惬意的事。然而,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對孩子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核心提示 調查顯示,春節期間,許多中小學生都跟父母同床睡過覺。 對媽媽們來說,將寶寶攬在懷中,美
和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就叫做“分離焦慮症”。它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而這種不適應行為或情緒,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家長對待寶寶分離焦慮的辦法 1.降低親子依戀強度
忽然想到,對於孩子,你不打他,也不罰站,也不關黑屋子,也不禁止孩子吃晚飯,那麼是不是對孩子就夠好了呢?是不是就是尊重了孩子並杜絕了對孩子的暴力和傷害了呢?肯定不是,除了身體上的暴力,還有語言和情緒。 我曾經在中國兒童中心接待過一位24歲的
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跟我抱怨工作忙,還要給孩子選擇輔導班,什麼畫畫啊,鋼琴啊,少兒美語啊,一大堆,晚上回家還要抽時間輔導孩子這個那個的,一個字,累!我問他,你帶孩子去捉過蟲子沒?他說你問的問題怎麼這麼沒頭沒腦啊,我跟你說正事呢。我不解釋,
煩惱: “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了!”張女士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對於兒子,她感覺到很無助:兒子從上一年級開始就經常被老師喊家長,不是甩東西甩到別人,就是撞到別人,要不上課做小動作…&hellip
近日,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持續熱播,引發觀眾對父性教育的一系列思考。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醫生朱錦烨表示,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父親在家庭中承擔了經濟功能,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後來也出現了一個名詞叫“隱性單親&rdq
有一個孩子生了病,他的家長基本上把國內的知名中醫都走訪遍了,誰都沒辦法。這個孩子的病嚴重到什麼程度?他不是一般的抽動,一是邊抽動,邊喊叫,就像李小龍打斗時那樣喊,每隔30秒就這樣抽搐動喊叫一下。當時我們是在一個飯店裡,白天的時候只有幾個客人
生活水平在提高,心情卻變得糟糕。抑郁症患者正逐年遞增,這與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有關,過重的工作壓力、學習壓力成此類疾病的主要誘因。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在所有精神衛生類疾患之中,抑郁症占有著重要的一席,我國早在2003年的世界精神衛生
在生活、學習條件日益改善的情況下,心理脆弱卻成為當今孩子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案例一:一個5歲孩子,由於媽媽是她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上幼兒園時一直被老師“特殊照顧”,可上學前班以後,沒有了“特殊照顧&rd
人在嬰兒階段便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性問題:性身份的確定。為了防止性身份障礙或性傾向問題的發生,必須處理好母子關系,母親與嬰兒(尤其是男嬰)的接觸既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後,就應當適當地少抱,對男孩來說,可以為他提供對父親認同的
男孩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偽娘現象”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為此,上海有關方面近日正在醞釀打造一所“男子中學”。 需要承認的是,男
每一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於一些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當,使得自己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這樣的事情是可悲的。為了讓我們的家長不再“好心沒
很多家長跟這位“70後”父親一樣,認為現在的孩子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太多,“家長這樣理解是錯誤的。”柏燕誼說,很多家長並不明白,其實孩子在現實生活遇到的挫折已經很多了,比如,孩子因為一些小小的失誤
新成員的到來 弟弟妹妹終於來了。他可不是什麼鄰居家的小孩,也不是哪個親戚家小朋友。他是我爸爸媽媽所生的孩子,和我擁有同一個爸爸媽媽。 當孩子突然意識到他要開始與別人分享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特別是給與他帶來快樂和安全感的爸爸媽媽時,他便還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避免以下最常見的牢騷: 一、否定寶寶人格 “煩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麼這麼笨!”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准來衡量寶寶的行為。 媽媽帶著寶
日常生活中,家長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父母親的談話舉止決定著家庭氛圍的好壞。好的家庭環境造就優秀積極的孩子,反之則會讓孩子復制父母的缺點或是被不良環境影響成身心不健康的人。所以,要營造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先檢查自身是否存在這5種言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