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韋志中
幸福可以遺傳給子女,同樣,不幸也可以像基因一樣遺傳給子女。心理專家稱,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父母的生活模式,行為方式,不知不覺會在家庭裡形成一個文化氛圍,子女會潛移默化地深受影響,以至於在成年後帶有父母行為模式的印記,甚至會復制父母的種種幸福或不幸的“故事”,這就叫做心理文化遺傳。
性格、行為、心理特征會遺傳給子女
李小姐,35歲,因為夫妻性生活不和諧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不育與性醫學科就診。說起自己的過去,李小姐非常痛苦。“我的父母關系不和,吵了十幾年,但是一直也沒有離婚。自己與父母感情也不好,母親經常打罵自己。自己的兩段婚姻都不如意,兩人關系猶如她父母關系的翻版———生活中充斥著爭吵、猜疑。最近,她突然發現15歲的女兒有了男朋友,並且有了性行為,於是她開始絕望了:難道自己的不幸,也要傳給女兒了嗎?
韋志中表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為模式、心理特征能夠復制給子女。我們不僅遺傳父母的基因,同時也會遺傳父母的性格、行為模式、心理特征。比如說上述案例中的李小姐,她討厭爭吵不休的生活,但自己卻又重復這種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呢?現象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呢?
韋志中表示,這涉及心理文化遺傳的問題。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言語、行為、價值觀都貫穿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上,這些就是家庭文化,它最終會成為子女“文化自我”的一部分,就像打上烙印一樣。當然,這種影響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當事人甚至完全無法意識到。李小姐可能帶有其母親的心理特征,因而,有什麼樣的自我,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及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找准心理“穴位”,清除不幸基因
目前,李小姐抑郁的情緒及緊張的家庭生活,一定會對其女兒產生影響。所以她自己的擔憂不無道理。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下一代復制父母的不幸呢?韋志中說,首先要接受事實,也就是說,李小姐要接受自己的成長經歷,正面看待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幸”的基因,因為這些都是事實;其次,李小姐的心理創傷(又稱心理穴位),需要通過心理“刮痧”治療,讓負面情緒蒸發,同時改變其固有的錯誤認知,當消極意義轉化為積極意義之後,就能清除其這些“有毒”的基因。最終不讓自己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韋志中認為,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理想(或工作事業),可以幫助李小姐擁有自我、肯定自我。同時,她最好還能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比如與親戚朋友能彼此真誠、尊重、信任的的交流,形成社會支持系統可緩解其焦慮的心態。
(實習編輯:譚超堂)
![]() |
女子失手打死8歲女兒 曾以為孩子吃鳳爪中毒
早前報道:媽媽說女兒吃了鳳爪後猝死 6月17日上午,朱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6月13日中午,她在廚房包餃子,凌凌在客廳玩,“當時我就給孩子說,上星期給你買的鳳爪你先吃點。”朱某說,凌凌 |
![]() |
父親的年齡和孩子的智商有關系,真or假
國內一項針對461名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患兒的研究發現,其父生育的年齡均較大,而且智力低下的發病率有隨父親年齡的增高而上升的趨勢。 要知道,國家可是提倡晚婚晚育的,這可不僅僅是為了計劃生育大計,這也對男性的生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