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家長應該如何和孩子說不好信息

家長應該如何和孩子說不好信息

  馬航飛機失聯,昆明恐怖暴力事件……在信息傳遞越來越快的當下,各種災害消息讓人們感到惴惴不安,對於正在認識世界的孩子來說,這些信息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刺激。而家長們似乎也憂心仲仲,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們談論這些事才好。那麼,負面消息侵襲,家長該如何應對?著名心理專家曹浩對此進行了解析。

  對於負面消息侵襲,家長一般來說有三種態度,首先是就和孩子們積極討論。這樣的家長秉承的教育觀點是“知無不言”。就是無論孩子問到什麼問題,都會解釋給他聽,所以會很大方主動的和孩子們討論很多問題,包括性、死亡等等。甚至當孩子會說出一些特別“小大人”的話,家長還覺得蠻欣慰的。

  其實,家長和孩子積極討論負面新聞的背後,是希望危機感能夠深入到孩子內心,以提醒甚至恐懼式教育,來為孩子敲響警鐘。但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失去應有的心理幼稚,有著“大人”般的成熟與冷靜,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家長違背孩子成長規律,拔苗助長的表現。

  在死亡、性、災難面前,適度地解釋的確會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但過分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則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應過多地和孩子討論性、死亡與災難。此外,家長自己在面對負面新聞的時候應該保持平和心境,如果孩子在家長身上感受不到負面信息所造成的焦慮,自然而然也不會引發他的過度關注與在意。

  其次,家長的態度就是消極應答。比如最近好像總在發生事情,事情多了,讓家長心裡很是不安,更麻煩的,要是家裡的孩子不斷追問起,家長還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於是家長心裡會覺得很難受,甚至還會發脾氣。這個時候,家長會合理化不給孩子講明真相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離自己的生活很遠,何必給孩子增添心理負擔。至於為什麼要發火,大多是因為家長了解的信息多了,自己心裡也在害怕。

家長應該如何和孩子說不好信息

  其實,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父母內在的情緒,在面對負面信息的時候,很多時候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父母在用一種什麼方式說。如果父母用一種“排斥、否認、焦慮、悲傷”的方式向孩子傳遞信息,就容易給孩子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負面事件(飛機失事),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將事故變成一次生命教育:教會孩子通過應激事件體會生命的美好,感恩自己獲得的生存機會,更加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意外和災難有時候不可避免,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天,過好每一分鐘。

  最後,有些家長會比較極端,停掉電視,關掉網絡,屏蔽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生活在童話世界裡,他們覺得這樣做對孩子安全,而且准備等到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後,再去開通電視或者網絡。家長的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屏蔽教育法”,也就是說,家長病了,卻讓孩子吃藥。現實表明,有壞人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必須從小就告訴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然等孩子長大了,發現世界並不是原來想象中的那樣完美,孩子一時會難以接受,對她的成長更加不利。

  童話式教育營造的世界絕對不是完美的。現實情況是,這個“不真實”的世界如同一個溫室,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花苗”面臨真正的世界時,如何能夠適應?無論什麼年齡,適當培養孩子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比讓孩子與負面信息完全隔絕更明智。

  總之,“屏蔽法”過於憂慮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成溫室的花朵;而“危機法”呢,又容易放大社會的陰暗面,導致孩子早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父母的角色是帶領孩子去認知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而不是有選擇性的給孩子看些“片面真實”的新聞,這在無形中會剝奪孩子對某些信息的獲取,或者將自己對這個社會的不安全感強行灌輸給孩子。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負面消息的處理上,最佳的辦法是“自然教育法”,就是讓孩子去自然而然地接觸這個世界,當他有疑問時,家長去解釋,去引導,“如何看待”比“看到了什麼”更加重要,適當的負面信息如同種入孩子體內的“牛痘”,沒有免疫不行,過度免疫也不行,順其自然最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腹瀉患者應該做的護理

    小寶寶的身體抵抗力是很弱的,而且腸胃系統也是很敏感的,在腸道受到刺激或者吃了一些不干淨的東西之後,就會出現腹瀉。寶寶腹瀉的時候最焦慮的就是家長了,那寶寶在生病的時候家長需要應該照顧寶

吃一頓漢堡王兒童快餐 就打破孩子每日鹽攝入量上限

這家名為“鹽與健康共同行動”(Cash)的慈善機構,對23家知名連鎖店中的218款兒童餐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樣本食物中含鹽量都達到了2克,為四歲以下兒童一天建議的鹽攝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