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故事:在父母十余載的愛心傾注下,一個腦癱嬰兒從無法行走,到能獨立行走,並走出了智障的陰影,成為一名獲得“三好學生”、“積極向上獎”等多種表彰的優秀學生。羅孝松一家用不捨不棄的愛心和親情創造了奇跡。
1994年4月,羅孝松的女兒汩汩出生時因難產出現重度窒息,導致腦部嚴重缺氧缺血,成為腦癱孩子。羅孝松和妻子初為父母的喜悅頓時化為了巨大的痛苦。無法割捨這份血肉親情,夫妻倆決心盡最大努力挽救孩子。
被腦癱病魔折磨的汩汩,直到3歲都無法站立,也不能說話。羅孝松夫婦遇到的第一道難題是教汩汩走路。夫妻倆每天守著汩汩,教她扶著牆壁一步一步向前挪動,女兒摔倒了又扶起來……經過數千次的嘗試,兩年後的一天,汩汩終於能離開牆壁走上幾步了,夫妻倆激動得熱淚盈眶。
汩汩走得不穩,常常摔跤,摔得頭破血流。羅孝松總是鼓勵她,“羅汩,你是最堅強的孩子,摔倒了就爬起來。”背過臉,羅孝松卻在悄悄抹著眼淚。為了使汩汩恢復正常,羅孝松夫婦每天為孩子做康復訓練,從讀“a、o、e”起教她說話,陪她走路、爬樓梯,陪她一起訓練,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表揚,“父母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正是這種不言棄的親情支撐,使汩汩一直在前行。
為了讓汩汩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節假日,羅孝松常帶她旅游。桂林、崀山、道吾山、大圍山、望龍峽、周洛桂花谷、赤馬湖等地都留下了汩汩蹒跚而活躍的身影。桂林西街,汩汩曾主動用簡單的外語與外國朋友打招呼,甚至在旅行社組織的爬山比賽中,汩汩還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雖然汩汩自小腦癱,但羅孝松並沒有因此而放松對她的要求。汩汩必須與同學一樣上好每一節課,包括體育課;必須遵守學習的校紀校規,不遲到、早退、缺課;刷牙、洗澡、穿衣服等,汩汩都要自己做到位。有次軍訓課,有的同學打了退堂鼓,汩汩卻以頑強毅力堅持下來了。她在學習上的沖勁以及堅強、勇敢的精神成為了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時常受到老師的表揚。現在的汩汩自強自立自信著。
育兒心得:在堅持康復訓練的前提下,要做到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喪失信心;要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尊重她,不要隨便指責她;孩子能做的事就算開始做得不好,也要讓她堅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