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當給寶寶越多的時候,寶寶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媽溺愛寶寶,寶寶要什麼就給什麼;另一方面,寶寶對爸媽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爸媽幫自己做。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寶寶會認為爸
多數父母都會將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時候,父母們的管教方法卻會帶來不利後果,美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種行為,那麼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當。 1、時常在游戲時間干擾孩子 一種過分管制的跡象是,孩子們在玩耍時,剛出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會遇到很多挫折,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呢?我們來嘗試告訴孩子以下5個人生道理吧。 1.告訴孩子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只有在這種環境中,
一般說來,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家庭教育策略和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
兒童是發展的個體,其心理特點具有發展性,多變性,可塑性。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大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期。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幫助他。父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事實上並不盡然。
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經常會聽到我們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也收到不少父母的來信,講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嬌縱行為。一位網名為“白雲”的媽媽說道,3歲的兒子每次晚飯時,都把自己喜歡的菜拿到
相思成瘾 現在劉姥姥又有了煩惱:小荷不止一次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後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為此非常欣慰。根據姥姥的經驗,多數爸爸都不太怎麼愛照料孩子,甚至打罵恐嚇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見。為此姥姥始終給荷爸打高分。現在的問題是,小荷一想爸爸
女孩成了“雙面人” 一名小學老師:我任教小學二年級。我班有個女孩,在校表現很好,可只要一看到她父母,就會無故哭鬧。 專家:女孩的問題,可能就出在“平時在學校表現很好”上。孩子在校壓抑了太多
您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嗎?不管您是喋喋不休地說教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其實,孩子完全可以變得既聽話又懂事――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下面所講的6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
有很多家長對“該不該稱贊孩子相貌”的問題上疑惑不解,稱贊多了,孩子容易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稱贊少了,甚至不稱贊,孩子又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到底怎樣做才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呢? 日前,國內某教授在數所中小學中展開了關於
我是一位全職媽媽,女兒再過一個月就4歲了。她是脾氣暴躁,逆反心理(尤其是對我)特強的孩子;自立意識也很強,什麼事都想自己做,別人在做的事情都想自己做,甚至拿過來東西不讓別人做而要自己做;現在我盡量讓著她,不用糾正她的,我就不說,這樣我和她之
改掉一個不良習慣,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家長需要適時的把握好愛的尺度,應該多從情感上靠近,心靈上溝通,方法上變通。 案例再現: 今年上一年級的小華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別犟,不管怎麼教導他就是屢
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也有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 孩子也是人,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也有心理活動,而且他們的心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豐富、復雜。因此,他們除了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外,還有心理上的需要和願望。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
煩惱:志衡的父母最近很擔心,孩子越來越喜歡和家長較勁,不論父母做什麼和說什麼他都會批駁一番。通常觀點非常極端,讓家長無法接受。並且會引經據典,一定要父母承認他說得對。有一回晚上為了讓父親接受自己的觀點“讀名著是沒有價值的&rdq
專家表示,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為影響不同年齡、文化、社會經濟地位人群正常生活的公共衛生問題。精神障礙早期治療大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市民一旦遇到無法自我調適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就醫,以免拖延導致病情加重。 案例 拖了半年才就診孩子留級重讀
孩子的煩惱 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這樣那樣的煩惱。孩子一般遇到的煩惱有: 1、受到批評或誤解。 2、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老師的不信任。 3、受到同伴欺負,如被小朋友打。 4、不小心闖了禍,如把父母喜歡的東西打碎了。 5
成長中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煩惱。當孩子遇到煩惱時,家長如果不及時去了解孩子的煩惱,不去幫助孩子克服煩惱,輕者會對孩子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重者會使孩子走入極端。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當他們的美好願望與現實產生矛盾時,就
炸彈媽媽:她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孩子吵鬧或不聽她的話,就會引爆炸彈,暴跳如雷。 比較媽媽:這種類型的媽媽我們見得多了。電梯裡,公共汽車上,總能聽見母親們在互相比較誰的孩子較聰明、功課比較好,殊不知孩子們也在偷偷拿媽媽們做比較。 周末媽媽:
常被誇贊的孩子可能不願挑戰自己。如果孩子常被稱贊聰明,那麼他很可能因不想冒險失去高分,而不大願意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誇獎也可能導致緊張和行為失當。著名心理大師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分為兩大類:即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其中死的本能,常
任性是孩子獨立性的萌芽 任性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中日友好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表示,孩子開始任性其實是成長的表現,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性正在萌芽。隨著孩子接觸越來越多的事物,獨立性開始增強。3-5歲的孩子獨立性就開始萌芽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