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脫責任:這些兒童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於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實他們的心裡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
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父母們發現孩子還是很怕老師,照理說,剛入幼兒園,一切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怕老師還情有可原,可是過了這麼久,孩子怎麼還是怕老師呢?難道,這也是孩子的天性釋然。 一、孩子懼怕老師的原因 原因可能包括兩方面: 一
怕黑;怕老鼠;怕壞人;怕屋子裡有妖怪……無論3歲的孩子還是6歲的孩子,幾乎都有恐懼的事情。小孩子嘛,有些恐懼心理可以理解。但有家長不理解,孩子怕的都是些看起來根本不值得恐懼的平常東西。 案例1恐懼自然現象 一
林林下午放學後對媽媽說:“我再也不去幼兒園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師卻把濤濤的手工放在櫃子裡展覽,他做的一點也不好。”當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時,林林總會悶悶不樂,而且經常故意攻擊受表揚的小朋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
“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麼”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誼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
上小學的孩子大都要經過一段特殊的心理變化時期,即“逆反心理”期,此時的孩子不聽話、不好教育。但經過摸索,我發現,逆反心理用得巧,反倒能對教育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是一名教師,有一次上新課時,我想改變一下教學方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麼,作為父母
妙言媽媽發紙條給我,擔心他家一歲半寶寶最近膽子變得很小,有陌生人進入她的空間,如家或者車裡,她就會大哭,看到陌生的叔叔習慣性的抱著媽媽的腿;也不喜歡跟小朋友玩,是不是正常現象,她該如何應對呢? 我2歲半的姨外孫女小妞,非常害怕"老板",只
家長: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特膽小,什麼都不敢做,總是跟在家長的身後,更別提讓孩子當著朋友面說話或是表演節目了。 教師:其實剛剛走出家門的孩子在公共場所流露出膽怯是很正常的,從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環境,孩子都有些不適應,這時候家長
過完暑假,許多孩子就要上小學了,家長應該在心理、物質和習慣三方面幫助孩子“幼升小”。首先,從心理上要讓孩子與小學生接觸,激發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同時,告訴孩子小學與幼兒園有哪些區別,讓孩子對這種變化有
過分保護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產生的。父母過於小心,不讓孩子干這做那,讓孩子逐漸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改變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過分保護。 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把孩子從家庭的小圈子裡解放出
據統計,全國有上千萬的單親家庭,並且每年以50到60萬的數量遞增。單親家庭作為家庭形式的一種,並不會對寶寶造成災難性的傷害,如果父母雙方能夠把關系處理好,繼續給予他關愛,他一定會和其他寶寶一樣健康成長! 暗戰分離傷 case1自從爸爸搬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總會抱怨自家小孩膽子太小,比較怯弱、腼腆,不愛說話。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比較孤僻,不大合群,在幼兒園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參加活動稍微不順利就哭哭啼啼。想要讓這些孩子變得膽大起來,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父母
寶寶到了3歲左右,他的行動和思維在逐漸成熟過程中,此時期的寶寶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有了一定的見解,有時大人要他這樣做,他卻偏不這樣做,家長們就會擔心,這是不是寶寶的逆反心理?其實這是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心理上稱之為“第一反
心態,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居然也會毒害寶寶的心靈,這樣的提法是不是太玄乎了呢?實際上,這一點都不玄乎,寶寶的很多“問題”本質上都不是他自身的問題,而是父母心態的問題。那麼父母的心態怎樣毒害寶寶的心靈,又該如何避
媽媽經 王麗是一位老師,從孩子一上學起,她就非常注意女兒的心理動態。“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培養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學校生活的補充,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中多關心孩子的心態,隨時發現她心態上的問題,及時解決。” 王麗的
專家支招: 多讓孩子練練“膽” 用恐嚇、教訓等太過嚴肅的態度來呵斥孩子的膽小行為,正確的方式是深入了解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並以更加耐心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讓孩子養成開朗、樂觀的
嬰兒來到了人間,從落地的最初一刻就開始接受人類社會的教育,慢慢地,他將從一個“生物人”逐漸變為“社會人”,他會產生作為人所具有的各種心理活動。0到3歲的寶寶除了在生理上滿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規
提到暑假,恐怕沒有幾個孩子和家長會認為這是什麼“假期”,對孩子不是“休息”,而是“戰斗間隙”,各自總結前一階段得失,盡快各自休整,補充“武器彈藥&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