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獨生子女的友誼

獨生子女的友誼

  一個4歲的孩子會有孤獨感嗎?35歲的媽媽張冰心告訴我們,有一天凌晨5點多,兒子跑到她的房間裡,搖醒她:“我夢到我有了一個弟弟,可他突然被大風吹走了。媽媽,你給我一個弟弟妹妹吧!我太孤獨了!”張冰心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這是她第一次從兒子嘴裡聽到“孤獨”這個詞,她從來也沒有想到,兒子這麼小,竟然會體驗到這種情緒。

  但,她能怎麼辦呢?她是個職業女性,她不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再給他生個弟弟或是妹妹。她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孩子,可孩子渴望的是玩伴,是同齡孩子的友誼!

  孩子需要同伴友誼

  中國的孩子們一出生,就被集體貼上了“獨生子女”的標簽。每家關上門,都是一群大人面對一個孩子的格局。“我已經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愛,我一直以為,孩子有父母的愛,就能夠比較幸福地成長,彌補孩子沒有玩伴的缺失。”張冰心說。

  不止父母這樣想。很久以來,社會科學家和眾多的心理學家都忽略了年幼孩童之間的關系,把孩子與母親關系的研究放在第一位。“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長大的,這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學習。“兒童的學習是一種觀察性學習,兒童懂道理經常不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比如,你燙傷了,那我得注意,我這麼做也會燙傷;你挨批評了,我知道這樣做是大人不允許的......孩子是在交往中互相學習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賓在《童年友誼》一書中指出:兒童之間的友情對孩子們的生活具有潛在的重大作用:為別的孩子提供學習社會技能的機會,認識自我,並形成對社會的認識和形成團體的歸屬感。孩子可以在交往的沖突中發現自己的力量,正視自己的弱點,這些僅在家庭中是難以獲得的。

  孩子與大人能成為朋友嗎?

  4歲男孩成成每天回到家,都央求媽媽跟他玩。可是媽媽要做飯、要收拾屋子,哪裡有空閒陪他。

  從幼兒園回到家裡,孩子每天都有好幾個小時的時間,要麼是孤獨地玩耍,要麼是與幾個成人交往。“我開始還有耐心跟孩子玩,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拿勺子舀水這樣一件事,孩子就能一個小時不煩!”劉琳說。“孩子和成人生活在兩個空間,成人的生活是有時間表的,孩子沒有,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有自己的時間概念。”

  教育專家徐國靜說:“從空間上來說,成人的思維很現實,被現實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困擾。孩子的思維,幻想多於現實,他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裡。

  孩子與同齡人在一起,時空是一樣的,思維碰撞不會錯位,游戲的投入程度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從心理、生活、時空上,孩子與孩子交往的歡樂,得到的成長營養,是無可替代的。”

  與成人的過多交往,可能使孩子獲得的關注過度。一方面這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當任何要求都在第一時間獲得滿足,孩子將很難理解合作的概念,而在與他人有沖突時,也不知道如何辯解、談判、遷就、妥協與和解。

  說大人話的孩子

  一位做女性雜志的媽媽告訴我們,她的兒子在兩歲時,就鄭重其事地對她宣布:“媽媽,你和阿姨都是女人,我和爸爸都是男人!”另一位媽媽說,當中國的大街小巷都在傳唱《大長今》主題曲“烏啦啦烏啦啦”的時候,她4歲的兒子跟她討論:“媽媽,你說,這首歌反映了女人什麼樣的情緒?”

  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學習,孩子所聽所看所感受的,全是成人的生活、成人的情感與沖突,導致了幼兒超越年齡的成熟:說大人話,做大人事。

  兒童心理學博士侯曉燕說:“有些家長可能對孩子的成人化言行覺得可愛可笑,但孩子過早成人化,對孩子是不利的。從人的生長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年齡特征和需要完成的成長任務,應該合理地跨越。”孩子們的童年消失了,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應該擁有的快樂,也沒有了。

獨生子女的友誼

  孩子擁有交友能力

  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更限制了獨生子女們交友的空間和交往的安全感。而父母,雖然很想為孩子創造交友環境,卻囿於自己的忙碌和不放心,無奈地選擇了將孩子困於單元格子間厚重的防盜門後。越是如此,很多父母越是擔心“獨生”、“獨養”的孩子缺乏交友能力。

  我們的觀察卻顯示:孩子是自來熟的,即使是獨生子女,也擁有非凡的交友能力,他們自己可以結交到朋友,會想到好辦法來維持他們之間的友誼以及解決沖突。我們訪問了數個獨生子女,並觀察他們如何獲得朋友。

  鏡頭1:夏天,在小區的一個大沙坑裡,4歲的男孩戎戎帶了一堆玩具,忙得不亦樂乎。這時過來了一個同齡的小朋友。“你在干什麼呢?”這個小朋友先觀察了他幾秒鐘,然後怯生生地說。“我在運沙子。”戎戎沒有抬頭,干脆地說。“我也想玩,我也喜歡你的汽車。”“那好吧!你用這個車!”戎戎有好幾輛車。這兩個孩子後來成為很鐵的好朋友。

  鏡頭2:經過長時間的觀察,5歲的多多發現樓下有兩個可以玩的小姐姐,但是情況比較復雜:兩個女孩都比多多大,一個叫麗麗,8歲;一個叫陶陶,9歲。陶陶不大樂意和多多玩,所以多多就和麗麗商量好,只要陶陶不在的時候,她們就一起玩。開始多多媽媽還想插手這件事,但是,她發現,多多實際上可以應對並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她也體會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不喜歡和她玩的。

  作家陳丹燕在《獨生子女宣言》中寫到,獨生子女在社會交往的欲望、交往的范圍、交往的頻率、交往的能力等方面,與非獨生子女沒有什麼大的差異。如果說有,就是欠缺同齡玩伴。

  變“獨養”為“群養”

  孩子玩伴的獲得確實需要父母們的主動意識,更重要的是一種開放心態。借助互聯網上的社區部落,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最自然的鄰裡交友條件。有的媽媽為自己的兒子發帖尋玩伴,還有些父母則把自己三四歲的孩子帶到視頻聊天室,讓孩子結識網友的孩子。

  有的父母克服不善交際的特點,發起家長帶著孩子互相拜訪的號召。更多的父母,則是把孩子帶到廣場、麥當勞等公共場所,讓孩子們一起玩。

  “靠一家一戶的力量是難以教育好獨生子女的。”孫雲曉倡議“獨生子女的父母聯合起來”,變小家為大家,變“獨養”為“群養”。“星星河”就是這樣一個實踐。這是由3個孤單的小女孩家庭融合而成的一個大家庭。

  說來創辦人應該算是徐國靜的小女兒辛雨奇:她邀請她的兩個朋友陳若欣、周鶴和她們的家長到家裡來,徐國靜在最初的猶豫過後,最終打開了自己的家門,迎接孩子的客人。3個孩子的快樂讓徐國靜震撼,此後,3個家庭成為一個大家,家長們帶孩子們參加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像化妝舞會、想象發明會、生肖童話故事會等,3個小女孩在友誼的陪伴中成長。

  “獨生子女的很多問題,並不出在獨生,而是出在獨育。要把家門打開,讓別的孩子進來或者讓自己的孩子到別人家去。”徐國靜說。作為教育專家的徐國靜,把“星星河”這樣的實踐延展到更廣闊的范圍,為孤單的獨生子女以及同樣備感孤單的獨生子女父母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

  “讓孩子受人歡迎”

  受人歡迎的孩子往往具有類似的特征:他們往往長得可愛、漂亮;至少在某一個領域裡表現優秀;通常擁有很強的社交能力,是理想的玩伴。父母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長相,但是能夠幫助孩子逐漸掌握社交技巧,讓孩子受人歡迎,獲得友誼。

  合作

  具有合作精神是孩子受人歡迎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社交能力,它表現在3個方面,你可以在家裡幫助孩子練習,以便他同伙伴們相處的時候能夠用到——

  分享:你的孩子應該要做到願意讓其他孩子玩他的玩具,也能夠借他朋友的玩具玩,並且在玩完之後,還給他們。

  排隊:大部分游戲是孩子們一個接一個依次進行,如果你的孩子老是亂插隊,他很快就會不受歡迎。

  遵守規則:孩子們在一起做游戲時,一定要所有參與者遵守同樣的規則,游戲才能正常進行,你的孩子應該認識到他也要遵守游戲規則。

  交流

  一個使用口頭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孩子,比只會使用肢體語言甚至身體暴力的孩子,更受歡迎。

  敏感

  替別人著想,是提高孩子受歡迎程度的另外一種重要的社交技巧——總是能夠考慮到朋友的心情,在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能夠表示關懷,並且能夠讓同齡人信賴。

  注意:你的孩子可能有一個“幻想朋友”

  心理學家發現,25%的9歲以下孩子有過至少一個“幻想朋友”,可能獨生子女中擁有“幻想朋友”的比例更高。孩子們為“幻想朋友”構思了生動的形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和自己一樣有個性,跟自己一起吃飯、睡覺甚至生病,同時,他們還擁有“超能力”。專家認為,擁有這種“幻想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父母要尊重、了解孩子的這個朋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能啟發寶寶聽覺和觸覺的小游戲

掌握寶寶成長聽覺篇  在寶寶1~1歲半的階段,聽覺啟蒙仍以持續提供豐富的聽覺經驗為主。前階段如果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寶寶對於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一些聲音,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及辨認能力。舉例來說,當他聽到汽車的聲音時,

讓孩子表達能力出類拔萃,就該這樣做!

具體來說,要注意幾點:  1、要注意發音和用詞的准確性  盡量用標准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兒語及方言和孩子說話。與孩子說話時要速度緩慢,發音清晰。  2、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意願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願時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