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原因及應對措施

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原因及應對措施

  每個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個體發展的一種不良傾向,往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利於形成人際間的良好關系。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通過觀察、了解、分析,小編特為你介紹下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原因及應對措施。

  在心理學中把攻擊性行為定義為不願意接受的,出於故意或攻擊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的傷害,包括直接身體上的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和間接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後說別人壞話,造謠)。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並未造成後果的,也屬於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

  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其同伴關系一般較差,大多數同齡小朋友會對其拒絕態度,一般會說:“我不喜歡某某。因為他欺負別人,把人家弄哭了。”“我不喜歡跟他玩,因為他老是打人。”而且由於攻擊性行為兒童愛惹事生非,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也不易受老師的歡迎。可想而知,孩子在這種消極、否定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各方面的發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麼幼兒期攻擊性行為嚴重的兒童將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表明:3歲愛打架的幼兒,5歲還是愛打架。6到10歲身體和言語攻擊數量能很好的預示10-14歲打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斗的傾向性。而且這種攻擊性的預測對男孩女孩均適用。心理學家做過一項長達22年長期跟蹤攻擊性方面的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候的攻擊記錄能有效的預測成年期(30歲)的攻擊行為,如犯罪行為、夫妻不和、自我報告身體性攻擊。另一項研究也發現,10歲時愛發脾氣的,攻擊性強的,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長大以後與同事相處關系比較緊張。

  兒童攻擊產生的原因經研究主要有下面幾大類原因:

  一、生物學因素

  1、遺傳:20世紀70年代有報道染色體異常和47XYY和47XXY與反社會、攻擊性有關。父母反社會、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更多表現為攻擊性。

  2、氣質:兒童的氣質受遺傳和環境雙重影響,研究發現,早期表現為養育困難氣質的兒童,後期出現問題行為偏高。當然,在養育過程中,不排除難於養護的兒童父母負面情緒的介入,使得兒童攻擊性行為加重。

  3、激素作用:動物界裡大多雄性更具有攻擊性,人類也是如此,攻擊性高發的男童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偏高。研究表明,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兒童比較容易不耐煩、易激惹,出現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傾向增加。

  4、神經遞質:很多研究提示,中樞神經系統5-羟色胺(5-HIAA)功能降低與沖動、攻擊性行為有關。腦脊液中5-羟色胺(5-HIAA)水平降低,易出現違抗和攻擊性行為。

  5、孕期情緒:母親懷孕期間情緒不好,有各種疾病、早產、異常分娩與兒童易激惹、攻擊性行為有顯著的相關。

  6、右腦功能失調:有明顯視覺空間障礙、社會認知障礙兒童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和違紀。這類兒童通常有注意力集中困難、面孔識認障礙、手指觸覺失認等情況。

  7、感覺統合失調:前庭、本體覺、觸覺失調兒童易出現情緒煩惱、易激惹和攻擊性行為。

  8、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臨床研究資料顯示,有ADHD兒童常伴有品行行為問題和攻擊性行為問題,反抗和違拗比較普遍。

  二、心理因素

  1、性心理矛盾: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這裡佛洛一德指的“性”與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與生殖活動有關之外,還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膚接觸等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機體快感的一切活動。所以在他看來,個體的許多活動都與“性”有關,他依據本能力量“裡比多”的成熟過程將兒童人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其中,性器期(3-7歲)兒童出於無意識的好奇心,對自己的性器期發生興趣,性器期成了獲得滿足的主要來源,男女兒童在行為上也開始出現性別之分。弗洛伊德斷定,這個階段的男女分別出現了“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並認為兒童開始模仿父親或母親的行為和態度。弗洛伊德認為,這一階段的矛盾沖突解決得是否順利,對一個人將來人格得健康發展極為重要,解決不同會造成以後許多的行為問題,特別是攻擊性行為,因而這一階段的人格發展是否正常,對未來健康人格至關重要。

  2、性格特點: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有某種程度的認同感和自信,脾氣多急躁,易被激怒,自尊較低,缺乏自信,內向退縮,過敏性,情緒性等人格特征。

  3、需求不滿足:對於正常需要長期壓抑得不到滿足,造成心理挫折時而產生彌漫性焦慮和攻擊性行為,這包括兒童自我發展、親密、少受限制等等的需求。

  4、情商水平:心理缺乏“解讀和覺察”他人心裡活動,如隱喻、無惡意的玩笑、幽默、表情、情感活動等容易產生急躁、易激惹、攻擊性行為。

  5、自我意識:自尊水平、自我評價低,常被忽略,被負性評價包圍的兒童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6、缺乏安全感:長期處於內心缺乏安全感、分離焦慮的兒童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原因及應對措施

  三、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容易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離異、父母有犯罪史、社會經濟狀況等。

  2、養育方式: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專制、放任、民主還是溺愛的會對兒童造成不同的影響,專制、溺愛和放任的均有可能容易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發生概率提高。特別是溺愛,父母容易以不正常的愛剝奪孩子成長的心靈需要,,容易對兒童不當需求的放縱、不良行為的負強化,包括攻擊性行為的放縱和負強化。

  3、社會因素: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等媒介中宣傳的暴力容易讓兒童模仿,特別是兒童常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集極容易讓孩子模仿暴力和攻擊行為。

  4、朋輩影響:兒童容易受同伴和長輩的影響,如果同伴或者長輩有攻擊性行為則容易跟隨同化,並模仿學習攻擊性行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們行為模式實際上都是從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後果後在替代性基礎上發生直接經驗那裡來的。

  關於攻擊性行為,班杜拉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班杜拉和羅斯把參加實驗的兒童分成幾組,其中一組帶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玩具中有一個充氣的塑料大娃娃。一會兒,進來一個成年人,他開始攻擊塑料娃娃,用鐵錘狠狠地敲打玩偶的頭,抓起來摔、壓,嘴裡還不時喊“打、打”時間大約10分鐘。後來,實驗者把這些觀察到侵犯行為的兒童帶到游戲室玩玩偶。另一組兒童在另一間玩具室看到一個成年人靜靜地做他的事,10分鐘後離開,這些沒有看到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來到游戲室玩玩偶,攻擊性行為出現的少。那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的反應與觀察到的榜樣的行為完全相同。另外還有一組兒童是通過電視錄像觀察到攻擊行為,他們也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實驗發現,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觀察到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班杜拉認為,許多社會行為通過觀察,模仿即可習得。可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直接影響到其同伴行為,同伴同樣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5、亞文化因素:在主體文化中存在局部文化現象叫做“亞文化”有些亞文化認為,有反叛、攻擊性行為不一定是適應不良或者有什麼問題,在這種亞文化中,攻擊性行為被認為是正常行為的一種,似乎是對傳統文化和權威的反叛,是兒童自我成長獨立的需要。

  6、“標簽”作用:兒童一旦有數次反叛、攻擊性行為,容易被人形成定勢看法,給這類兒童貼上標簽,這種看法,標簽容易使周圍的人對這類兒童的過失行為、攻擊行為敏感和關注,也容易負性強化他們重復發生攻擊行為。

  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會影響到幼兒道德行為的發展。因此,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決。

  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動

  科學設計、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可保證幼兒各器官、組織有節奏的活動,防止神經過度疲勞或過於抑制,對於形成良好的習慣有積極促進作用。其次,減少環境中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活動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等,這樣可以減少沖突的產生,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我們應更多地強調愛、平靜、溫和的教育,特別要注意平時培養他們的愛心及善良、謙讓、合作等良好品格,這才能鏟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土壤,切忌當孩子有了過失或攻擊他人時,便對孩子態度冷漠,粗暴對待,這樣只能使孩子產生反感甚至對立。其次,幼兒園與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家庭成員間對孩子的態度也要一致,否則,教育的作用就會互相抵銷,造成幼兒思想上的混亂或行為上的矛盾。

  三、啟發幼兒對攻擊性行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決行為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一般說,只有認識了准則,才能產相應的情感和行為傾向,但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形象、具體、直觀的,加強幼兒的認識,須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運用具體、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如給他們觀看錄相、表演、和孩子交談等,設法讓他們明確攻擊他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幼兒認識到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在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討論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四、讓幼兒有情感體驗

  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要讓他有情感體驗,光講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觸動幼兒,解決不了問題。例如,當幼兒打了別人,人家疼,就讓他體驗到疼的滋味。當然不能打他,讓他通過挨打來體驗,但是可以讓他通過回憶摔倒的疼痛等來體驗別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給他一些知識和方法,別人在玩的時候,你如果想玩,應能和別人商量:“咱們輪流玩吧,你玩一會兒給我,我玩一會兒再給你”,同時,還讓他體驗到,“人家總是在玩,你在這時看著多難受呀!如果你總是玩,別人也同樣難受。”

  五、有了一些情感體驗,然後再解決行為習慣

  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情感體驗,但在行為過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為准則達到要求,尤其幼兒意志比較薄弱,所以,作為教師和家長,既要向幼兒提出合理、具體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堅持不懈地培養,尤其對幼兒已形成的不良習慣應循序漸進地解決,讓幼兒在反復的實踐基礎上,將行為轉化為習慣。

  幼兒期是身心急劇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的發展,對孩子今後乃至一生發展至關重要,此時所造成的任何發展的落差與偏差都會給今後的發展及教育帶來很大困難。所以我們要注意觀察、了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表現、正確認識和分析攻擊性行為的性質,尋找成因,以使我們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讓孩子去遠離便秘 家長經驗談

近年來,患便秘的兒童日益增多。兒童患便秘的原因,除患有器質性病變(巨結腸、腸息肉等)外,大都由於飲食結構不合理,或者平時飲水少,或者沒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所致。  便秘雖不是大病,但危害卻不小。便秘不僅會使有毒

如何應對孩子患上感冒

孩子包括免疫系統內的許多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善,體質較弱。感冒病毒也往往能夠趁虛而入,使孩子發生感冒。做好感冒的防治措施,對於兒童來說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下面,就給大家談談孩子如何有效地防治各種感冒類型。  風熱感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