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兒科急救 >> 警惕!2—6歲男童墜樓風險最高

警惕!2—6歲男童墜樓風險最高

  3歲以下的幼童因為行動能力不足,加上家長看護較嚴,相對較少出現墜落事故。而超過3歲的學齡前兒童雖然已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但對危險的環境尚無明確的概念。同時,男童的“冒險意識”比女童要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此類事故多發於男童身上。

  兩年發生13起兒童墜樓窗台和陽台成墜樓高發地帶

  2至6歲男童“風險指數”最大

  誰也阻止不了孩童攀爬的天性

  家長應合理引導即使窗台、陽台夠安全高度

  有小孩的家庭也要裝防護網飄窗低於0.9米須加裝防護欄

  一7歲男童不慎從居民樓12樓窗台墜亡,讓人無不扼腕歎息(詳見本報前天第11版報道)。回顧這2年多來武漢城區發生的13起墜樓事件,八成多2至6歲的兒童成為墜樓主要群體,住宅窗台和陽台則成為兒童墜樓的高發地帶。生命代價的背後,是社會一個又一個血的教訓。為什麼每次都是兒童?該誰為他們的生命安全負責?

警惕!2—6歲男童墜樓風險最高

  2至6歲兒童墜樓風險最高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從2011年4月至今年7月兩年多時間,武漢城區共發生兒童墜樓事件13起,共涉及12個居民小區。

  從發生兒童墜樓事件的時間段來看,2011年發生4起,2012年發生1起,2013年以來,兒童墜樓事件呈加速增長態勢,僅半年時間共發生8起。

  ●墜樓男童比例高達七成

  在這13起兒童墜樓事件當中,墜樓男童占9人,女童有4人,男童占據的比例高達69.2%,女童則占30.8%的比例。這個數據意味著,相同年齡段的兒童,男童比女童遭遇墜樓的風險更大。

  ●墜樓兒童多集中在2歲至6歲

  根據表上數據,記者將10歲以下墜樓兒童劃分為2~3歲、4~6歲和7~10歲三個年齡段,發現2~3歲年齡段的兒童共5個,4~6歲的兒童有6個,而7~10歲的兒童則是2個,三個年齡段兒童分別占比為38.5%,46.2%和15.4%,墜樓兒童主要集中在2至6歲。

  ●墜樓多發生在兒童獨自在家

  記者分析墜樓原因後發現,兒童墜樓多發生在孩子獨自在家和離開監護人視線兩種情況下。其中,因孩子獨自在家發生的墜樓事件達7起,離開監護人視線的墜樓事件有5起,還有1起情況不詳。

  ●窗台、陽台成兒童墜樓高發地帶

  一起來看這13起兒童墜樓事件,記者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所有墜樓都發生在業主家窗台或陽台,這充分說明,沒有安裝防護網的窗台、陽台是兒童墜樓發生的高發地帶。

  誰也阻止不了孩童攀爬的天性

  家長應合理引導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鄭曉邊告訴記者,對於7歲以下的幼童來說,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傾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普遍熱衷於向高處攀爬,並對封閉空間外的環境進行觀察和探索,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天性。

  3歲以下的幼童因為行動能力不足,加上家長看護較嚴,相對較少出現墜落事故。而超過3歲的學齡前兒童雖然已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但對危險的環境尚無明確的概念。同時,男童的“冒險意識”比女童要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此類事故多發於男童身上。

  鄭教授還提到,兒童對於成年人有依賴心理,獨處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兒童焦慮和恐慌,往往導致他們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即使是短時間內脫離成人的視線,可能都會引發危險,家長切莫掉以輕心。

  鄭教授建議,對家長們來說,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無需刻意遏制,而是應當正確引導。首先,家中有幼童的市民最好能在住所加裝防護網等設施,同時不要將板凳、桌椅等可供攀爬的家具放在窗台或護欄邊,從外部環境上避免事故的發生。

  同時,家長和教育機構都應當加強對兒童的安全意識教育,樹立起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觀念,以此培養孩子的自我防護意識。“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危險的,把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家長還可有意識地帶孩子在專門的游樂場所進行攀爬游戲,一方面刺激其感知能力的發展,也可以滿足孩子在這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外面玩夠了,能量也消耗了,回家就不會到處亂爬了。”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觸電急救時切斷電源的方法

發生觸電時,最重要的搶救措施是迅速切斷電源,此前不能觸摸受傷者,否則會造成更多的人觸電。  1、50-60HZ的110-220V交流電,對心髒有很強的作用。心室纖顫是觸電死亡的主要原因。當電流量接觸身體達到18

別錯過腦炎治療最佳時機

由於腦炎的臨床症狀極類似感冒,往往容易被誤診為傷風、感冒或熱驚厥而不為人們所重視,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孩子出現感冒症狀,精神行為異常,嬰幼兒表現為不肯吃奶、哭鬧不安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到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進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