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很早就知道運動跟情緒有關。運動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打完球的人情緒都很亢奮,不會憂郁。大腦也是一樣,血液流動得越快,就能運送越多的帶氧血紅素到細胞上去,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儲存更多的記憶。
同時
,多運動不但可以少生病,還可以節省如憂郁症、失智症等許多慢性疾病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況且有好的體魄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長久地應用出來。
原來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
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面都是多巴胺的受體。
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
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系。血清素增加,記憶力變好,學習的效果也更好了。很多抗憂郁症的藥都是阻擋大腦中血清素的回收,以使大腦中的血清素比較多。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系,它在面對敵人決定要戰或要逃時分泌得最多。正腎上腺素使孩子的專注力增強。所以學生心情愉快、上課專心,記得快、學得好,自信心與自尊心也提升了。
研究者也發現在斯坦福成就測驗中,那些體能好的學生數學勝過全體的67%,英文勝過全體的45%。2004年由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合的團隊對學生健康做了一個評估,
發現一周只要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
看到運動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好處,學校體育課節數不但不該減少,還應該增加才對,我們應該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來提升他的體能與學習效果。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