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不僅牽引了億萬民眾的目光,更是激起了迅兒強烈的好奇心和熾烈的熱情。 21日晚飯後,小家伙樓上樓下、挨家挨戶地進行“宣傳推銷”:“想知道天狗是怎樣吃到太陽的嗎?明天早上8點11分,地點
馬上就到“六一”兒童節了,很多父母都為自己的孩子准備了一份禮物,孩子們也在猜測著今年又能收到一份怎樣的意外之喜。但是,兒童節的快樂真的是來自那一份份精美的禮物嗎? “六一”禮物家長出手大方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走向獨立的過程,他每天都在學習,都在接受新的東西,他必然會進步,會獲得許多新的能力。 新能力必將帶來新目標、新欲望,必然打破舊的平衡。所以每一次新能力的出現,都意味著一次混亂和沖突。孩子能否迅速適應新的狀態,既要看
讓孩子讀懂生活這本書 教育是為誰服務的? 教育就像一個大工廠,學生只不過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已。既然是產品,就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滿足供求關系,才會有好的價格,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所以,最好是名牌產品,才能提高附加值;最好還要有專利,才能實
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都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人生的好榜樣。 --——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mi
有一天,我路過一個小公園,當時有初冬的暖陽,也有和煦的微風,在這樣舒適的環境裡,突然有一個小身軀吸引了我的目光。 小男孩約莫一歲,才剛學會走路,步伐都還沒踩穩,已然在小公園裡搖搖晃晃地走動,我見他預備把手上的小樹葉放進口中,趕緊告訴他:&
栽花的人,懂得栽花方法,才能把花栽好;養蜂的人,要懂得養蜂方法,才能把蜂養好。同樣,教育孩子,先要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是否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將直接決定孩子教育的成敗。 —德國哲學家 費希
旁注:越頑劣的孩子就越容易被周圍人的真情流露所感動,這種感動會刺激他們接受一個集體,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候。 “對,我們營的分都是他想辦法爭取的。”兩個平時被他欺負得夠嗆的
不少媽媽都發現,兩歲開始,會跑會走的小寶寶們開始搗蛋了!一會兒用蠟筆畫花了雪白的牆壁,一會兒又偷偷把大人要用的東西藏在角落裡,得意地朝你笑。對付家裡的小搗蛋鬼,該怎麼辦?日前頒布的《上海市0—18歲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大綱(試行)》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在小天使的童年留下快樂回憶,特別是在他們善感的3~6歲幼兒時期,家長應該特別注意,不要在天使面前扮惡魔,對幼兒說一些有損他們心理健康的話,例如: 1、“傻瓜、沒用的東西。” 2、&ldqu
媽媽的不良情緒:焦慮 孩子的表達方式:夜尿症 有一件事讓隆隆媽媽非常苦惱,那就是6歲的兒子依然會隔三差五地尿床。隆隆媽媽每天中午過後不敢讓孩子多喝水,也不敢讓孩子玩水,晚上臨睡前都要提醒隆隆上廁所,半夜還會親自去叫隆隆起夜。她帶隆隆看過
媽媽的不良情緒:從“內疚”發展到“過度重視” 孩子的表達方式:厭食 園園是個早產兒,從生下她的那天起,媽媽就老是覺得對不起她,沒有給她一個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的開始。在保溫箱裡躺了15天後
家庭是啟蒙教育的第一站。個體社會化的第一步,是在家庭裡通過父母來實現的。作為家長,應從哪些方面對幼兒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呢?普遍認為,幼兒家庭素質教育有以下目標: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品德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其中,“
不同的家庭結構,會對兒童的情緒狀態產生什麼影響?不久前有關單位進行的一項聯合量化調查,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據專家介紹,這項研究以哈市9所小學五、六年級1912名學生為對象,采用自編情商測量表,設計了情緒穩定程度、情緒緊張程度、恐懼情
塗鴉是一種不受限制的繪畫風格。不少孩子從兩歲開始就以塗鴉方式畫畫,這種自由自在的畫畫方式不只是好玩,還可以讓孩子盡情表達自己。一場瘋狂而不受限制的塗鴉很可能變成一幅極有個性的抽象畫。 雖然不少家長也很認同塗鴉游戲的重要,但在現實生活環境中
家庭環境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人際環境,二是由家庭的室內裝飾布置所形成的物化環境。人際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同樣,家庭的物化環境在培養兒童良好性格方面的作用也不應忽視。 從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來說,
雖然孩子們知道打人、說謊和偷竊都是錯誤的行為,但是有時他們仍然會情不自禁、或者在情急之下做出這樣的行為。這是為什麼?你該怎麼辦? 4歲的婷婷在旁人眼中總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而在她家裡的一次生日聚會上,卻發生了一件大家沒有想到的事。媽媽回憶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現對自己的仇視目光時(多為青春期),開始恐懼,開始尋找解釋:“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變成了這樣?”似乎孩子不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長大的。 孩子的依戀心理要注重 其實,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
自卑就是不切實際的低估自己,或者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自己看不起自己,害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自卑感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而兒童期的自卑情緒會對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響。 幼兒期是人生的第一發反抗期。隨著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