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瘡好發於1~2歲的嬰兒,屬於過敏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奶癬。發病原因多為禀性不耐,脾胃運化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所致。患兒自覺陣發性劇癢,遇熱遇暖加重,常常導致患兒將頭面部在枕上或大人衣服上摩擦,或用手搔抓,哭鬧不安,影響孩子休息和健康。
中醫將其分之為兩種證型:
胎火濕熱 表現為皮膚紅斑水疱,瘙癢流水,甚至黃水淋漓糜爛,結黃色痂皮。治宜涼血利濕清火,方用消風導赤湯加減。
脾虛濕蘊 初起皮膚暗淡,繼而出現成片水疱、瘙癢,抓破後結薄痂,多有消化不良。治宜健脾化濕,方用小兒化濕湯加減。
中藥外治 在滲出液較多時可予以除濕湯外洗治療:金銀花、連翹、苦參各15~20克,馬齒苋、地膚子、荊芥、蟬蛻各10克。有黃色滲液加黃柏10克;有脫屑加土茯苓10克。每日1劑,煎濃液外洗,每日2次。7日為一個療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作用。
患了嬰兒濕瘡,家長護理時還應注意以下5點:
1.不要用過燙的水洗,忌用肥皂水和消毒水洗滌。如痂厚時,先用麻油濕潤,再輕輕揭去結痂。
2.睡覺時可用紗布或襪子套住患兒雙手,頭部可戴柔軟布帽,以防搔抓、摩擦患部。
3.患兒不宜穿羊毛衣,避免強烈日光照射。
4.乳母應忌食辛辣、魚腥、雞、鵝、鴨、牛、羊肉等發物,以免加重患兒病情。
5.保持患兒大便通暢,乳母可多食用富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及水果。
![]() |
潮媽背嬰兒k歌 多大分貝噪音會損害寶寶耳朵
雖然潮媽背著兒子唱歌熱舞的畫面很滑稽,但不少網民似乎笑不出來,直斥該名母親“智商低得夠嗆,只是可憐了孩子”。 不少人說“玩夠了才好生小孩”,但如果生了小孩又未玩 |
![]() |
嬰幼兒的基本急救知識
曾經有孩子從床上摔落造成頸椎脫位,其父母立刻將孩子抱起,結果造成孩子死亡。像這種因不懂急救常識反而讓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的病例很多,在出現緊急情況後,如果市民能夠掌握一些基本急救知識,就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