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形體未充,髒腑嬌嫩,正氣不足,抵抗力差,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夠完善,容易患病,而且症狀常不典型,易被忽略。兒科古代稱之為“啞科”,身體不適和疾病的痛苦,無法用語言表達,但嬰兒發病前通常有先兆“信號”,家長應注意到這些變化,如果及時發現這些“信號”,及時就醫,對於孩子的病情能早期得到診治則有著重要的作用。
哭聲 突然劇烈用尖銳聲音哭泣時,一般表明有疼痛感。如兩腿緊縮劇烈啼哭時,多半是肚子痛;若哭聲無力或呻吟則說明有重病;如果哭聲為高音調、短促、突然,應考慮到有無腦疾患。
食欲 新生兒哺乳量每天各有差異,偶爾吃的少些,並非是有什麼疾病,只要精神好、睡眠好,就不必擔心。假如突然不愛吃奶,或吸吮無力,這就要對新生兒進一步觀察。健康嬰兒能定時喂奶,按時飲食,食量較恆定。若發現食欲改變,食量減少或拒乳拒食,往往是患病的前兆表現。特別是急性病,病狀還未出現之前,常先有食欲的改變。如急性肝炎,早期多無任何症狀,只是不想吃東西,或惡心、嘔吐。嬰兒發熱時,可使消化機能發生變化,可引起食欲下降。
睡眠 嬰兒患病前通常夜間不好好睡覺,表現啼哭或煩躁不安。如嬰兒出現發熱,腹痛、口痛、肛周瘙癢等。由於不能用言語表達,只能表現哭吵不安。有時哭聲尖銳,呈陣發性,哭鬧時伴有面色發青,手足蹬動,頭部後仰,腰部挺伸等。當然某些生理狀況如饑餓、過冷、過熱、大小便等,也易使睡眠不安或哭鬧,哭聲響亮,時高時低,但當要求滿足後,不適解除,哭鬧即止,這些屬生理性哭吵,應加以鑒別。而某些疾病表現恰好相反,如腦膜炎、中毒等,又可以出現嗜睡,即睡眠時間突然延長,整天昏昏欲睡。新生兒敗血症、硬腫症等常表現哭聲低沉,甚至無哭聲。
情緒 嬰兒患病常有情緒改變。若忽然變得不愛玩,好哭鬧,往往是疾病的早期反應,如結核性腦膜炎,在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之前,可先有情緒、精神改變,或性情暴躁或表現膽怯等,然後才出現發燒、嘔吐、嗜睡等症狀。
面色 正常新生兒面色是紅潤的,偶有口周圍稍微發青,並不一定有問題,但遇有面色發青或灰白,口周圍明顯青紫時多半是有了病。健康嬰兒多面色紅潤,急性發熱的病兒則面色發白或青紫,這常常預示嬰兒患肺炎或心髒病或某些食物中毒等。貧血或失血的嬰兒可見面色蒼白並有口唇、牙床蒼白。
體溫 正常腋下體溫為36~37℃,超過37.5℃即為發燒,說明有細菌感染,也說明嬰兒有一定抗病能力。但早產兒有時不燒反而是體溫較低(不到35℃),遇有這種情況應盡快去醫院診治。
呼吸 正常的嬰兒呼吸平穩,而有節律性,安靜時呼吸頻律嬰幼兒不超過40次/分。若出現呼吸時快時慢,呼吸深淺不一應引起注意。肺炎的嬰兒常常呼吸增快,伴有兩鼻翼扇動,口鼻周圍發青等表現;氣管炎的嬰兒可在喉部聽到咕噜咕噜的痰聲;哮喘的小孩則有一種特別響亮的喘鳴聲等。
大便 嬰兒糞便會出現紅、黃、綠、黑、白等多種顏色,這給父母辨病提供了可靠的信號。如果不是吃了大量的西瓜或西紅柿等紅色食品,紅色便一般表明消化道出血,主要發生於直腸或肛門的某種疾病。但小兒紅色便最常見的還是腸套疊引起的,腸套疊是一種急症,應及時治療。綠色便常出現於出生3天之內的正常新生兒兒,但3天之後仍出現綠色便則多為消化不良引起的。白色便為肝炎或膽道疾病所特有,且小兒皮膚發黃;大便出現白色奶瓣,多是乳食積滯。黑色便,呈柏油樣,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號,但嬰兒極少見。
此外,遇有嘔吐、腹瀉、皮膚紅腫等均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 |
幼兒腹瀉警惕頻繁嘔吐
一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會增大孩子患腸套疊的風險,到了秋天,腸套疊也會增多,多的時候一天有近10個灌腸治療的孩子,灌不開的,還要做手術。 二是因為,輪狀病毒腸炎常常有嘔吐、腹脹等症狀,到了醫院,醫生為了排除腸梗 |
![]() |
孩子“拉”不出的困擾有什麼
嬰兒便秘,一般是指嬰兒大便次數較平日減少,甚至2-3日或更多天不解大便的現象。但在判斷寶寶是否便秘時,糞便的性狀較次數顯得更為重要。有時大便次數正常,但糞便干硬,不易排出,每次量少,呈顆粒狀的也屬於便秘,有這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