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醫學知識的普及,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健康,拖到很大再做手術的孩子偶爾也能遇到,但越來越少,相反,在我們普外科門診,因為孩子幾天沒拉大便來找排除是不是巨結腸的家長越來越多。對疾病保持警惕是對的,早發現早治療,可以讓很多孩子避免遭受更大的痛苦和不幸,但因為孩子幾天沒拉大便就寢食難安也沒必要,那哪些情況需要警惕巨結腸呢?
所謂巨結腸也就是結腸擴張肥厚,但真正病變的並不是擴張的結腸,而是擴張腸管下方的細小腸管,也就是靠近肛門的那一段(見題圖)。這段腸子因為缺少了神經節細胞,長期處於痙攣細小的狀態,大便到了這裡就很難通過而囤積在上方正常的腸管裡,久而久之上方的腸管就擴張肥厚,變成了“巨結腸”了。
可想而知,一旦大便排出困難,大便存積在腸子裡,孩子就會慢慢肚子脹,吃東西不好,甚至嘔吐,所以巨結腸最常見的表現是:排便困難、腹脹、喂養困難,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病變腸管長度不一樣,症狀的輕重也可能會有所不同,而且可能因為結腸內大便長期淤積,細菌增殖等誘發小腸結腸炎、感染性休克等危急情況。
那怎樣區分普通的功能性便秘和巨結腸的排便困難呢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巨結腸的排便困難大部分在出生時候就開始了,健康足月的孩子95%以上在生後48小時內會排出胎便,如果孩子在出生後48小時內沒有自己排,那就應該找小兒外科醫生看看了,當然不一定就是巨結腸,但至少應該考慮這個可能性了。下表是功能性便秘和巨結腸的一些特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