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臨床表現

  佝偻病-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3月一2歲小兒.主要表現為正處於生長中的骨骼的病變、肌肉松弛和神經興奮性的改變。佝偻病的骨骼改變常在維生素D缺乏後數月出現,患有骨軟化症孕婦的母乳喂養兒可在出生後2個月內出現佝樓病症狀。重症佝偻病患兒還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並可影響智能發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臨床上可分期如下:

  (一)初期多見於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的嬰兒,主要表現神經興奮性增高,如易激惹、煩惱、夜間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頭皮而搖頭出現枕禿等。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的參考依據。此期常無骨胳病變,X線骨片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血磷降低,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維生素D缺乏的嬰兒如不經治療,症狀會繼續加重,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鈣、磷代謝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變。<6月的佝偻病嬰兒以顱骨改變為主,顱骨薄、前鹵邊緣較軟,檢查者用指尖輕輕壓迫枕骨或頂骨的後部,可有壓乒乓球樣的感覺;6月齡以後,盡管病情仍在進展,但顱骨軟化逐漸消失、額骨和頂骨雙側骨樣組織增生呈對稱性隆起,至7-8個月時變成“方盒樣’頭型即方頭,嚴重時呈鞍狀或十字狀顱形,頭圍也較正常增大。“方盒樣”頭應與前額寬大的頭型區別。胸廓骨骼改變多見於1歲左右患兒,肋骨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扪及圓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稱佝偻病串珠(rachiticrosary);肋骨骺部內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如胸骨劍突部向內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著處的肋骨受牽拉而內陷,形成一道橫溝,稱為郝氏溝(Harrisongroove),這些胸廓病變都會影響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佝偻病手、足镯;由於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松弛,小兒雙下肢在開始站立與行走後因負重可出現股骨、胫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歲內小兒亦可有生理性彎曲和輕微的姿勢變化,如足尖向內、或向外等,以後會自然矯正.須予以鑒別。患兒在會坐和站立後,因韌帶松弛可致脊柱畸形。嚴重低血磷導致肌肉糖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張力降低,坐、立、行等運動功能發育落後,腹肌張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兒腦發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條件反射形成緩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貧血常見。此期血生化檢測除血清鈣稍低外,其余指標改變更加顯著;x線長骨片顯示骨髓端鈣化帶消失,呈杯口狀、毛刷樣改變,骨骺軟骨帶增寬(>2mm),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干彎曲變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症狀。

  (三)恢復期患兒經治療和日光照射後,臨床症狀和體征會逐漸減輕、消失;血清鈣、磷濃度逐漸恢復正常,鹼性磷酸酶約需l-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線影象在治療2-3周後有所改善;出現不規則的鈣化線,以後鈣化帶致密增厚,骨質密度逐漸恢復正常。

  (四)後遺症期嬰幼兒期重症佝偻病可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於>2歲的兒童。無任何臨床症狀,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動性病變不復存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秋季,寶寶感冒科學養護妙招

感冒的寶寶很難受  孩子一年要得上5~6次感冒是屬於比較普遍的。感冒的典型症狀包括: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嗓子疼、疲倦、沒有食欲、發熱。1歲以內的嬰兒感冒,常常會出現發熱(體溫超過38℃)、咳嗽、眼睛發紅、嗓

兒童便秘食療4個方法

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嬰兒便秘,主要解決方法是調整嬰兒飲食結構,可適當增加澱粉、蔬菜和水果的供應,有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用米湯沖調奶粉。  4月齡以上嬰兒可用一部分新煮的粥米湯代替水來沖調奶粉,可采用三分之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