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佝偻病並不陌生,總以為此病好發於嬰幼兒時期。其實不然,還在娘胎裡和成為中小學生時,都可能發生佝偻病。
胎兒期佝偻病:稱為先天性佝偻病。為什麼胎兒也會患佝偻病呢醫學知識告訴我們,胎兒在第8~10周,長骨骨干開始骨化,這種骨化的進行,有賴於母體對鈣磷和維生素D的攝取,尤其是在妊娠後半期,胎兒生長發育迅速,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量也相對較高。如果此時懷孕母體內維生素D和鈣量不足,即可影響胎兒的骨骼發育而發生先天性佝偻病。
在妊娠期間戶外活動少,陽光照射不足、營養不良以及妊娠後期常有腰酸、腿痛、手腳發麻和抽搐等低鈣症狀的孕婦,胎兒也易患先天性佝偻病,孩子出生後不久即出現佝偻病的症狀:生後2~3個月內前囟門特大、前後囟門通連、胸部左右兩側失去正常的弧形而成平坦面,甚至發生低鈣抽搐。先天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關鍵在於孕婦在孕期內多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特別是在冬天妊娠而春天出生的小兒表現更為明顯,飲食上要注意多吃富含鈣和其他營養素的食物。必要時服用維生素D制劑,尤其是妊娠期有手腳發麻、抽筋等低鈣症狀者,更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和鈣粉等。
一般從妊娠第28周起每天服維生素D如魚肝油及其制劑和鈣粉,直至孩子娩出,可以有效地預防先天性佝偻病的發生。青春期佝偻病又稱晚發性佝偻病,由於該病症狀與體征往往缺乏特異性,尤其是骨骼改變體征不明顯,加之對它認識不足,極易被誤診或漏診,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育。該病的主要表現有:肢體疼痛,無力、多汗、抽搐、以及X型或O型腿等症狀與體征,而以多汗為最主要表現:X線表現骨干髓端臨時鈣化帶模糊或骨軟化;血鹼性磷酸酶超過250國際單位。
青春期佝偻病的發病機理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血鈣磷下降,促使甲狀旁腺功能增加,從而加速骨溶解脫鈣,成骨過程鈣化受阻,造成骨髓端骨樣組織堆積,硷性磷酸酶增多,並形成一系列佝偻病的症狀和體征。因此,對於9~16歲的中小學生,在預防上,要注意添加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品,如肝、蛋、奶、植物油、蘑菇等。多做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促進骨源性維生素D合成。若出現肢體酸痛、多汗、乏力、加之下肢麻木、腓腸肌痙攣、睡眠不安等症狀,應考慮青春期佝偻病的可能性,通過X線片,血清硷性磷酸酶和血磷、鈣測定來進一步明確診斷。一旦明確診斷,依據不同分期在適當補鈣的基礎上,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
![]() |
寶寶骨折後的緊急護理手冊你需掌握
一旦寶寶有骨折症狀發生,父母應迅速但又動作輕柔的檢查寶寶全身狀況,如果寶寶昏迷,首先應重點檢查頭部及神經系統是否有損傷,因為它會即刻危機寶寶的生命。如果寶寶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快而弱、主訴口渴、血壓下降等 |
![]() |
寶寶坐車時的安全事項有哪些?
坐位安全 家長駕車帶小孩出游,小孩最後應該坐在後排的中間位置。 針對需要經常載小孩出門的私家車,小孩應該有專門的坐墊,因為普通坐墊太軟,在交通事故中它可能會向前滑落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