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小兒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新陳代謝旺盛,熱量需要多,但腎髒濃縮功能差,因此所需水分相對地較多。攝入蛋白質和無機鹽多者,水的需要量增加,牛乳中含蛋白質及鹽類較多,嬰兒需水100~150ml/kg/d,3~7歲90~110ml,10歲70~85ml,14歲時約40~60ml。嬰幼兒每日攝入量少於60ml/kg,即可發生脫水症狀。
(2)蛋白質:由於小兒生長發育需要正氮平衡,故蛋白質按體重計算需要量比成人高。嬰兒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約占總熱量的15%,母乳喂養每日需蛋白質2g/kg,牛乳喂養為每日3.5g/kg,混合喂養為每日3.0g/kg。
(3)脂肪:是供給能量的重要物質,主要來源於乳類、肉類、植物油。嬰幼兒飲食中脂肪供給占總熱量的35%,每日約需4~6g/kg,6歲以上約為每日2~3g/kg。
(4)糖類:是供給熱量的主要來源,其供熱量約占總熱量的50%,嬰兒每日約需10~12g/kg,兒童每日約需8~12g/kg。食物中糖類過多發酵過盛刺激腸蠕動可引起腹瀉。
(5)維生素:是維持正常生長及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與酶關系密切,是構成許多輔酶的成份。維生素種類很多,水溶性包括維生素B1、B2、B6、C等,在烹饪過程中易損失,體內不能貯存。脂溶性包括維生素A、D、E、K,吸收後可在體內貯存,過量則易蓄積中毒。造成維生素缺乏的原因除膳食攝入不足外,還可因消化吸收障礙、分解破壞增強、生理需要量增加以及腸道細菌合成障礙引起。其中,維生素A、B1、B2、C、D、B12、葉酸等容易發生膳食中含量不足。
(6)元素:離子化元素如鈣、磷是正常凝血和神經肌肉功能所必需。由於它們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又稱大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明顯營養作用及生理功能,例如銅、鐵、鋅、錳、硒、碘、鉻等。缺乏後產生特征性生化紊亂、病理改變及疾病。兒童易因微量元素代謝不平衡引起疾病。例如腸病性肢端皮炎是遺傳性缺鋅病,鋼發綜合征是遺傳性缺銅症,缺碘引起克汀病,缺硒引起克山病,缺鐵引起貧血。
上面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都是我們在孩子的成長的時候需要及時和充足的給孩子補充的營養,不知道你在孩子的飲食中有沒有注意上面這些問題呢?
![]() |
寶寶睡覺不好?可能是上火了!
寶寶睡不好也可能是上火 寶寶睡覺不香?總是煩躁、哭鬧、容易醒?這種時候你當然要警惕寶寶是不是缺鈣,出現夜驚現象,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寶寶上火了。 “在許多家長眼中,如果寶寶便秘、眼屎增多、生口瘡 |
![]() |
小兒咬斷體溫表後的處理方法
按規定小兒體溫測定可放在腋下或肛門部位測試。可是有一些家長自作聰明,放在口中測試,不料一些燒得糊裡糊塗的孩子,張口一咬,結果體溫表中水銀被吞下胃裡,這時家長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生怕吞下的水銀會引起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