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所以,“好勝心”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對策:1、
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
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
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
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並借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借機表揚她“輸得氣”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並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
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