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事例
媽媽:我們家牛牛渾身上下都是毛病,吃飯慢吞吞,上幼兒園也磨磨蹭蹭,不光這樣,腦子還不開竅,學拼音費死勁兒了,做手工也做不好,你說我有多犯愁啊!
孩子: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著急,成天都催我、說我,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好,她真煩人!
2、心理影響有哪些?
缺點可能會帶給孩子“我永遠都不夠好”的自我認識。
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是個有缺點的人,可能會產生負面想法——“我永遠都不夠好”。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特點,而不是缺點。所謂的缺點,無非是父母根據自己的標准評判得出的結論,也許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用“你是足夠好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只是期待他發展出更多良好特質,只需要他在行為上做出一些調整,那麼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且不會把缺點內化為自我認識。
3、建議:將“缺點”這個概念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抹掉。
首先,不要在孩子身上使用“缺點”這個詞,因為它可能會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
其次,在內心中將孩子和他的行為分開,明確孩子本身是“足夠好”的,只是行為上需要做出調整。或者換個角度來看待孩子的缺點,把缺點看成是特點,特點當然是可以有的。
最後,如果我們對於孩子的某個缺點感到實在難以接受,那麼就需要檢視自己的內心,看看究竟是受哪些條規或標准的影響,使我們確信這是缺點的?也許,這些條規和標准曾讓我們獲益,但是為了孩子,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它們現在是否還適用。假如這樣還放不下,也可以與孩子分享條規和標准,讓他了解為什麼父母會擔心,或者讓他承擔選擇的後果,重要的一點在於——不要把它們評判為缺點。
小事例中的媽媽可嘗試這樣與孩子溝通:
媽媽:我希望你動作能快點兒(期待),我擔心你遲到了(感受),又得被罰擦桌子。
孩子:我不怕!
媽媽:好吧,既然你這麼選擇(給孩子選擇的自由),我就不會像上次那樣幫你跟老師求情了(讓孩子承擔選擇的後果,這事孩子的動作不由得加快了些,但嘴上不服軟)
孩子:不求情就不求情!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會讓孩子永遠長不高的運動,真or假
下面所列舉的就是較多見的"少兒不宜"的運動。 不宜進行強度過大的長跑 有些家長自己每天清晨喜歡練長跑,也拉著幾歲大的孩子一起跑,這是不對的。因為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肌肉縱向發展,肌力 |
![]() |
造成便秘的因素是什麼呢?
1、飲食量太少,纖維素太少,沒有足夠量的糞便對胃腸道產生有效刺激。 2、偏食,除導致上一條結果外,還可導致B族維生素長期缺乏。大部分B族維生素對維持正常胃腸功能都有影響。 3、由於某種原因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