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控制”似乎是毫不相干的兩個詞,但是,當我們與寶寶相處的時候,這兩個詞卻常常會通過我們的行為糾集到一起,帶給寶寶傷害,影響他的自我成長。那麼,我們是怎樣通過“愛”來控制寶寶,又該如何避免在無意之中以“愛”的名義來控制並傷害寶寶呢?
香草PK巧克力冰淇淋
吃過晚飯,我出去散步,順便去超市買點東西。結賬的時候,我看到了如下的一幕:一位漂亮的媽媽帶著她大約3歲的女兒在買冰淇淋。“你想要哪種冰淇淋呢?”媽媽很溫和地問小女孩。“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媽媽。“哦,不,巧克力吃了上火,你要香草冰淇淋吧!香草的好吃。”媽媽試圖勸說小女孩買香草冰淇淋。“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堅持。“香草冰淇淋好吃!”“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你會喜歡香草冰淇淋的,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的更好吃!”就這樣,母女兩翻來覆去“較量”了好多次。最後,媽媽拗不過小女孩,不甘心地嘟哝著:“你這孩子真犟,說了巧克力上火,你就是不聽!香草的多好吃啊!”媽媽一邊嘟哝,一邊掏錢給小女孩買了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雖然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她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但是在媽媽的責備聲中,她的眼神漸漸地變得有些暗淡,小家伙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快樂明顯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家長控制行為帶給寶寶的傷害
類似上例中的場景經常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上演。媽媽看起來很民主,但是,當小女孩的行為與她期待的行為不一致的時候,媽媽就無法接受了。於是,她的控制行為就非常明顯地表露出來。媽媽的理由是巧克力吃了上火,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好吃,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然而,這僅僅是媽媽的想法,媽媽的感受。實際上,在寶寶的心目中,他確實就是認為巧克力的味道更好一些,所以她一定要堅持買一個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
上例中的媽媽站在“愛”的立場出發,試圖阻止寶寶吃巧克力冰淇淋,目的是為了防止寶寶上火,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是,媽媽這種武斷的行為模式如果總是在生活中一再地重現,而寶寶又沒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抵制家長的這種控制行為的話,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寶寶就可能因此受到傷害。並且,家長類似的控制行為常常更多的是在潛意識的支配下發生的,加上年幼的寶寶心理還沒有成長,他很容易就屈服於家長的這種壓力,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可怕了。家長控制行為帶給寶寶的傷害通常會以以下兩種方式體現出來:
1、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感受,變得畏縮而自卑。
在家長各種控制行為的影響下,寶寶自己的感受被拋棄到一邊。時間長了,他就會對自己的感受產生懷疑,甚至漠視自己的感受,需要依托別人的評判來確認自己的感受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以他人的評價為准則來應對周圍的環境。對自己有了這種認識的寶寶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敢下判斷,做決定,內心的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當然,寶寶成人後就會變成那種比較畏縮自卑,人雲亦雲的人,即便他內心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也不敢輕易表露,甚至常常會在那些不錯的念頭冒出來之後立刻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值一提,做事情比較被動,習慣被人操控。有時候,在別人的操控下,就算他自己內心覺得很壓抑,很痛苦,試圖反抗,他也會抑制這種沖動,認可別人操控自己的行為模式,逆來順受地接受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因為缺乏主見,這類寶寶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比較盲目,容易過於認同同伴的行為,被小團伙的規則所左右,甚至為了獲得同伴的認可故意去做一些明顯違反社會規則的事情。
2、認同家長的行為模式,變成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另一類寶寶長期處在這種被控制的環境下可能會變得比較逆反,不會輕易屈服於家長的控制,導致家長的控制行為一再升級。這類寶寶敢於與家長的行為模式對抗,會變得比較任性,難以管教。同時,他還會認可家長的這種行事模式,變成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這類寶寶小的時候比較自我,難以融入小伙伴的群體,脾氣比較急,攻擊性比較強,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之怒,成人後不太懂得要顧忌他人的感受,不管在哪裡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總喜歡指手畫腳,很容易得罪或者傷害別人,人際關系常常出現問題。
![]() |
小寶寶誤服藥品後的急救辦法
生活中,由於寶貝年幼不懂事,誤服藥物時有發生。比如,把帶有甜味和糖衣的藥物當成糖果吃,有的把有鮮艷顏色、芳香氣味的水劑藥物、化學制劑當成飲料喝等。這些藥物引起的中毒大多是由於家長將藥物隨意放在桌櫃上、枕邊或寶貝 |
![]() |
小兒肺炎的幾種臨床表現
小兒肺炎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四季均易發生,3歲以內的嬰幼兒在冬、春季節患肺炎較多。如治療不徹底,易反復發作、引起多種重症並發症,影響孩子發育。小兒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細濕羅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