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鼻梁誘發中耳炎的可能性非常大。人體鼻腔和耳的鼓室之間,有一條很細的管道叫咽鼓管。嬰幼兒的咽鼓管發育尚不成熟。管道的長度比成人短,通道又比較粗,也不像成年人的咽鼓管那樣呈弓形彎曲,而是一條直線。位置也比成年人低,鼻腔的分泌物很容易經咽鼓管流到耳朵的鼓室,因此千萬不可以隨意捏寶寶的小鼻子,否則誘發中耳炎的可能性非常大。
給寶寶捏鼻梁容易形成習慣性對眼(俗稱“斗雞眼”)及習慣性抓眼。寶寶出生後,視力發展並不完全,在2個月後,視力增強,能注意周圍的人和物,這個時候不可在近距離內擺設任何物品。爸媽在給寶寶捏鼻梁時,如此近的距離,寶寶會下意識地看著或者抵觸爸媽的手。如此,很可能會讓其養成對眼或者習慣性抓眼等反應。
此外,還可能導致過敏性鼻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兒的鼻腔嬌嫩、血管豐富,經常捏孩子的鼻子,會損傷黏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而且,嬰幼兒鼻腔比成人短,沒有鼻毛,後鼻道狹窄,血管含量是非常豐富的,如果頻繁的給寶寶捏鼻梁,會影響寶寶的呼吸,損傷黏膜,鼻腔內血管充血,導致炎性反應,從而容易被細菌、病毒侵犯,導致過敏性鼻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
盤點家長經常犯的育兒誤區
1、母乳洗臉
用母乳給寶寶洗臉民間流傳有用母乳給寶寶洗臉會使嬰兒的面部皮膚白嫩的說法。可是,這樣做並不科學,因為母乳會加速嬰兒皮膚上細菌的繁殖,使嬰兒的皮膚產生紅暈或小膿包。
2、捆扎“蠟燭包”
捆扎“蠟燭包”不少產婦認為將孩子捆扎起來能防止孩子受涼和“羅圈腿”的發生,其實,“羅圈腿”是由於鈣缺乏所致,捆扎“蠟燭包”限制了嬰兒的全身活動,不利於智力的發育。
3、搖晃寶寶
過度搖晃嬰兒一些父母將孩子抱在手裡不停地搖晃,或將孩子放在搖籃裡搖晃,甚至將孩子向空中以使其樂。過度的搖晃會使孩子腦子受傷,變得反應遲鈍。剛吃飽奶的孩子被搖晃還會吐奶,甚至嗆入氣管。
4、閃光燈拍照
給孩子留影為了給孩子留下美好回憶,不少父母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給寶寶拍攝生活照片,殊不知,嬰兒眼球的發育還未健全,過強的光束,即使1/500秒的閃光,也容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傷。
5、口對口喂食
口對口喂食成年人接觸很多病情,只是由於抵抗力較強,一般不會發生疾病,而嬰兒的各種功能還未健全,缺乏抵抗病菌的能力,倘若做父母的經常口對口給嬰兒喂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病菌傳給孩子,容易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痢疾,腸炎等病。
6、睡平頭
民間廣泛流傳著“給新生兒睡平頭”的說法,使得很多新生兒一出生就要接受“睡平頭”的“照顧”。專家指出:如果讓嬰兒長期、單純地左右交替、垂直側臥,就會使頭型狹長。影響了頭型的正常發育,所以人為的去采取殘酷的措施使寶寶的頭型變成平的是不正確的,如果操作不當,疏忽,導致偏頭更令人追悔莫及。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5招防范兒童藥物性耳聾
毛細胞是聽覺神經的末梢感受器,正常情況下毛細胞把聲能轉化成生物電沖動傳給聽覺神經輸入大腦中樞,人才能聽到外界的各種聲音。耳毒性藥物專門傷害毛細胞,讓人感受不到外界的聲音。這種耳聾屬於“感音神經性耳聾 |
![]() |
小嬰兒便秘與先天性巨結腸的關系
據統計,500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人患此病。嚴重的患兒在出生72小時內無胎糞排出,或僅有少量胎糞排出,並伴有腹脹、嘔吐等不完全腸梗阻症狀。多數患兒腸梗阻症狀並不明顯,以頑固性便秘為主要症狀,數日至數周後排便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