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表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德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因此,3-6歲的學前兒童是正處在心理成長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大,所以這一時
媽媽們先別著急擔心寶寶“變壞”,寶寶2歲以後,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會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自主選擇性,喜歡說“不”、“我就要……&rdqu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面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盡早幫助
合肥市婦幼保健所公布了一份歷時半年多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結果:結果顯示,60.4%的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兒童的年齡只有十四五歲。專家認為,如果不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未來生活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
據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自殺或者“准”自殺行為逐年增多。專家指出,兒童的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與兒童的精神應激有關,兒童通常產生精神應激並試圖自殺時,很多普通人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維爾納的實驗證明: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對於事物的認識、辨別、選擇多是根據對視覺有強烈感染力的色彩進行的。可見色彩在兒童的視覺空間上以及引起兒童心理注意的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孩子對顏色的偏好與執著並非與生俱來,它是在
1.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 0-6個月高分貝的噪音,突然而來的聲響,身體陡
建議1:家庭傳統意味著快樂“長久” 無論是每天共進晚餐,還是每年一起慶祝生日或節日,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什麼比建立家庭傳統更有價值的了。過春節時的餃子、鞭炮,或是過生日時的蛋糕、蠟燭,這些傳統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們賦
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給他一個機會說出心裡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 拒絕吃
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模樣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孩子的眼睛、鼻子、眉毛在家長的眼裡都是那麼的完美和栩栩如生。其實,孩子的臉型往往和遺傳有很大的關系。 1、圓臉 大家常將擁有小圓臉兒的孩子叫“小胖墩兒”,他們模樣可愛。這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對幼猴進行試驗。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兩個假母猴的環境裡,一個是鋼絲做的,手裡拿著奶瓶,叫“鋼絲媽媽”;另一個是用毛皮和棉花做的,可以給幼猴溫暖,稱“絨布媽媽”。幼猴平時總
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發育的
大家都喜歡孩子溫順聽話,可最近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項新研究卻告訴人們,小孩愛頂嘴未必是壞事:最新調查發現,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跟溫順聽話的小孩相比,更不容易出現嗑藥、未成年喝酒等不良行為。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研究了15
孩子還小,犯了一些錯並美譽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但是家長們不能沖動,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犯錯。孩子年齡小,其生理機能的發育和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常會說錯話、做錯事,這是難免的,在成人的幫助下能認識錯誤,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錯事不肯認錯,倔
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
不少媽媽有這種感覺:小孩子在入睡之前顯得特別嬌氣——白天帶他去逛街時,他可以自己走,還特別不喜歡老老實實呆在爸爸媽媽身邊,老是一個人沖在前邊。 但到了入睡前,他就特別喜歡依賴大人,明明圖書就放在他的枕頭邊,他也會叫
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他們依戀的父母及親人、熟悉的家庭環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習慣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兒園和陌生的集體生活。這種巨大的變化使他們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懼感,心理失去平衡,從而感到焦急、不安、
正確引導、協助改善 其實孩子的情緒學習常會受親子間相處模式影響,而大人卻很少用心和利用機會去陪孩子處理這些情緒,並從中來學習成長,因此,以下一些類型的父母需要特別注意: 1.忽略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是以芝麻綠豆、過一會就好的的方式來處
一份調查資料表明:正常兒童中,9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則有7種以上的害怕。怕,已經成了現代孩子的一種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種類型: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