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如何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近期,“毒疫苗”的事件愈演愈烈,搶占各大網站頭條。“毒疫苗”對孩子的身體傷害是十分巨大的,有可能對身體造成終生的傷害,但,孩子的心裡也在遭受著“毒疫苗”的侵害,這就是父母對孩子不健康的教育------我們稱之為“挫折教育”。
讓孩子受到適當的挫折,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挫折教育”還真的和疫苗有異曲同工之處。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挫折教育”可能對孩子來說並沒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產生無法挽回的後果。
那什麼樣的挫折教育是“有害疫苗”呢?
1、有毒疫苗——損害孩子自尊心
有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打罵教育、失敗教育,這是對挫折教育一種片面極端的理解方法和處理手段,其共同特點就是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打罵”(包括嘲笑)成了教育的法寶。有的父母當子女偶爾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便馬上批評,棍棒交加。“不打不成器”成了教育的格言,勸學的名言。撒謊要打、成績差要打、不服從家長更要打,最終打掉的卻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當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自尊心、抬不起頭來時,他又怎麼能堅強地面對以後經歷的挫折呢?
除了“打罵”之外,人為地創造“失敗”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大誤區。家長有時會人為地讓孩子失敗,似乎孩子挫折能力的提高捨此以外別無它途。實際上孩子抗挫能力的提高是以成就感和愉悅感為基礎的。沒有成就和愉快的體驗,孩子失敗越多越沒有信心。其結果只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強化孩子不恰當的能力定位,降低了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2、失效疫苗——缺少針對性的總結
有不少孩子在競賽中失敗後,都哭得非常傷心。這時家長開始及時安慰“沒關系,你在我眼裡是最棒的”。但不少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哭得更傷心了——一些孩子把這句話翻譯成“我對你的期待很高”,而自己竟然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另一些孩子則把這句話翻譯成“你本來贏了,就是裁判不公平”,從而把過錯怪到裁判身上。這兩者都可能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以後開始回避競賽,以免碰到挫折。
因此,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家長除了安撫情緒之外,還要引導孩子總結挫折的原因,必要時還要總結對手成功的原因。這樣,其實就為孩子的努力指明道路了。
![]() |
嬰幼兒腹瀉脫水性質如何區分
脫水性質指現存體液滲透壓的特征。在脫水時,水和電解質均有丟失,但不同病因引起的脫水,其水和電解質(主要是鈉)的丟失比例可不同,因而導致體液滲透壓有不同的改變。根據脫水時滲透壓的不同,臨床將脫水分為等滲性(混合性 |
![]() |
寶寶一歲斷奶,需要補充哪些營養
一歲後寶寶需要的營養之蛋白質: 一歲之後,寶寶就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每日活動所需要的營養。一般來說,一到兩歲左右的寶寶,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質大概是三十五克左右,而三到四歲的寶寶需要的蛋白質就是大概是四十克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