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不怕嚇”的孩子容易有品行障礙?

“不怕嚇”的孩子容易有品行障礙?

  “不怕嚇”的孩子受到驚嚇後反應較小,追蹤發現他們長大後容易惹是生非,研究顯示,改善營養和加強教育能夠降低“不怕嚇”孩子日後發生犯罪的機會。

  很多犯罪分子在小時候就有品行障礙,他們是天生的壞種,還是後天學壞的結果?近年來的科學研究逐漸揭示,一些生物學因素被證實讓人容易變壞,例如遺傳基因不好、大腦神經有缺陷、接觸過毒素、智商不高等。特別的,很多殺人犯、壞孩子天生就“不怕嚇”!也許,膽大妄為就容易做事不計後果,進而滋生男盜女娼。孩子一旦形成品行障礙,連醫生也承認矯治十分困難,成年後恐怕會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要改變黑色命運,就要從小加強營養和教育,研究發現能夠降低“不怕嚇”的孩子日後發生犯罪的機會。

  奇案:

  壞小子綁架但求被警察射殺

  16歲的王某是陝西鹹陽市人,從小就頑劣異常,不聽父母管教,總是撒謊、逃學、打架、偷家裡的錢、離家出走。初二時因打架被學校開除,轉讀技校不久又被開除,結果初中就辍學在社會上游蕩,每天泡在網吧打游戲。他的父親說:“我真是管不了他了,能試的方法全試了,我也很奇怪為什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努力都沒辦法改變他。”

  2011年5月,王某離家出走到達鄭州,一天在地攤上買了兩把匕首,尾隨一名30歲女子進入一家銀行的自助取款室,突然從身後用胳膊扼住她的脖子,拿著匕首架在她的脖子上,說:“我不要錢,我只有一個要求,你現在報警,等警察來了用槍打死我。”他讓女子報警,自己又撥打了大廳裡的緊急救援電話,說自己劫持了人質。四五分鐘後警察趕到現場,他說:“你們別進來,進來我就殺人,你們用槍把我打死吧,不把我打死我是不會放人的。”後來警察趁其不備,突然沖上前將其制伏。

  王某的犯罪行為古怪,被送去做精神病鑒定,結果顯示“未發現有精神病症狀”,但存在“品行障礙”。隨後,檢察官以涉嫌綁架罪對其提起公訴。

“不怕嚇”的孩子容易有品行障礙?

  研究:

  殺人犯的受驚反應弱於常人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犯罪學系主任、神經科學家安德萊內·雷恩教授在殺人犯身上做實驗,發現他們聽到巨大響聲後皮膚上出現的反應比正常人要小很多,意味著他們“不怕嚇”。他又研究了一些“不怕嚇”的孩子,發現他們受到驚嚇後不僅皮膚反應較弱,心跳也比較慢,追蹤發現他們長大後容易惹是生非。這些人可能天生就大膽,無法體驗到害怕、沮喪的感覺,也許就無法認識到危險行為的後果。

  美國西爾斯大學法律心理學副教授凱瑟琳·拉莫斯蘭德博士稱,有些孩子無法學到同情心,生性冷酷,缺乏感情,似乎日後容易成為騙子、強盜。研究發現,沖動、好動、冷酷無情的孩子容易心理變態,變得自大、不負責任,容易感到無聊,出現不良行為後通常被貼上“品行障礙”的標簽。

  雷恩懷疑,有上述問題的人可能是腦子不正常,就用PET(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檢查殺人犯的大腦,觀察他們在做出某些特定行為時的血氧指標,發現其大腦邊緣系統、前額葉皮層等處存在缺陷或異常,可能令他們大膽、沖動、缺乏處理情感信息的能力、容易冒犯別人。英國的科學家用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對一些有品行障礙的孩子進行大腦掃描,發現他們看到別人表現得很痛苦的照片後,大腦主管同情心的區域活躍度較低。

  一個人在出生的時候乃至出生之前,暴力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就已經存在了。雷恩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吸煙或者飲酒,孩子日後的暴力傾向較高。大腦前額葉皮層缺陷之類的生物學因素是很強大的,但不一定會讓孩子成為罪犯,因為還有環境因素。研究顯示,改善營養和加強教育,能夠降低“不怕嚇”的孩子日後發生犯罪的機會。拉莫斯蘭德稱,如果他們在良好的社會關系中成長,從小有充分的安全感,可能演繹完全不同的人生。

  調查:

  品行障礙孩子的智商比正常人低一截

  有品行障礙的少年兒童會經常出現反社會行為,違反紀律甚至法律,例如虐待動物、毀壞公物、偷盜詐騙等,其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在1%~10%左右,而在少管所之類的強制管教機構裡發病率高達23%~87%。在性別上,男孩的發病率是女孩的3~4倍,男孩多表現為打架斗毆,女孩則主要是偷竊和離家出走,還容易意外懷孕——也許是在性的問題上過於膽大妄為的結果。患者的品行障礙持續到18歲以後的成年期,就成了“反社會人格障礙”。

  研究顯示,很多從小就有品行障礙的孩子存在認知能力缺陷,智商比人群平均分低一個標准差以上,有20%~25%的患者有某種形式的學習障礙。反之,智商高的孩子不容易出現品行障礙。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稱,有個別患者智商很高,撒起謊來能以假亂真,但就是無心向學。

  除了智商,品行障礙的孩子情商也不咋的:缺乏同情心,無法換位思考,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後果。

  對策:

“不怕嚇”的孩子容易有品行障礙?

  封閉性機構強制管教可能產生反效果

  品行障礙的矯治歷來是一個難題。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介紹說,現在有很多淘氣、逃學、打架的青少年被家長帶到醫院。年齡小的患者個性還不太頑固,可用獎勵、懲罰的方式做行為矯治,例如孩子堅持上學就獎勵他們喜歡的圖書或玩具。然而年齡大的患者散漫慣了,自己沒有改變的意願,說教根本聽不進去,治療很棘手,對於撒謊、逃學等不良行為更是無藥可治,也沒有特別有效的矯治方法。醫生只能用藥物治療解決一些伴隨症狀,如用情緒穩定劑控制暴躁的脾氣,減少發火的次數和強度。

  很多品行障礙的青少年惹是生非之後,被強制送到各類軍事化管理的封閉性機構管教。左小萍不主張這種方式,因為壞孩子在裡頭不但不學好,還相互學習偷竊等犯罪“經驗”而變得更壞,而且強制可導致逆反心理,責怪家人送他們去吃苦,滋生報復社會的心態,出來後發洩憤怒就更可怕了。

  簡單地把患者推向社會,讓他們辍學打工,也容易滋生禍害。左小萍建議,可安排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並就業,便可減少學壞的機會。等到患者達到婚育年齡,如果能找到沒有品行問題的配偶管著,也許有助於逐步變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低俗兒童讀物侵蝕孩子心靈

據報道,日前有兒童讀物肆意惡搞古詩《望廬山瀑布》,內容淺薄、毫無美感,此外,書中更有兒童不宜的語言。  兒童讀物承載著知識啟蒙和行為教化等功能,本應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展現童話般的美麗世界和純潔的品行向度。可是當

肺炎兒童的三飲食營養

(1)忌生冷食物若過食西瓜、冰淇淋、冰凍果汁、冰糕、冰棒、冷飲、香蕉、生梨等生冷食物,容易操作體內陽氣,而陽氣受損則無力抗邪,病情也難痊愈,故應忌食,特別對有消化道症狀的患兒更應禁忌。  (2)忌喝茶肺炎患兒多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