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講述的故事:

“別理他,也別怕他……”
一天,我看見9歲的兒子和一個名叫張盟的男孩在樓下爭執起來。沒吵幾句,張盟就一拳拳地擂向我的兒子。目睹這情景,我心裡很不自在,但我沒有直接去干預,想看看兒子如何反應。張盟的拳頭停下了,兒子漲紅著臉始終沒有還手,顯然是缺乏勇氣。
第二天,妻子弄清了張盟的情況:張盟比我兒子大一歲,平時經常欺負人。我兒子剛轉學過來,也是他經常欺負的對象之一。
“別理他,也別怕他,越膽小越受人欺……”我對兒子講。
“哪有這麼教孩子的?你怎麼支持孩子打架?如果我們慫恿學生打架,那學校紀律、社會秩序還不亂了套?”妻子的話裡帶有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
“同學之間是應當友好,但是如果在下流粗野的行為面前也忍氣吞聲,這不是助長了打人者的氣焰嗎?”轉而我對孩子說,“記得那部美國電視劇嗎?湯姆的父母離婚了,他非常苦惱。有一回當他經過籃球場時,平時常欺負他的那個高個子,又當眾取笑他。湯姆再也忍受不住了,猛撲過去,拼命地把他掀倒。看到這裡我們會覺得湯姆做得對。如果一個男孩在受到欺負時,他只能低著頭想:‘告訴老師去,告訴爸爸去’,這樣的孩子很難長成個像樣的男子漢!”
過了些日子,兒子放學回來對我說:“今天我把張盟打敗了。”
我:“快說,怎麼回事?”
原來跟兒子放學回來走在一起的幾個女同學,受到張盟的欺負。張盟萬萬沒料到我兒子會挺身而出,並以勝利告終。
“干得好,干得漂亮!”我誇獎道。看到他敢於反抗的勇氣,許久以來我心裡的憂慮才有些釋然。
一位母親講述的故事:
“兩個孩子還要一起玩呢!”
“阿姨,您家的剛剛讓雷雷打得流血了!”
聽到這消息,我只覺得腦袋嗡的一聲響,趕緊向樓下跑去。一眼便見到剛剛用手捂著頭,血順著頭發流到臉上,濺到衣服上。可他並沒有哭。我迅速用手絹蓋住孩子額上的傷口,把他送進醫院。接著是掛號、消毒、縫合、打針……
直到我們坐在長椅上休息時,我才得空盤問孩子事情的原委。
“我和雷雷一起玩石子,因一點小事爭了起來。他嚇唬我說,不怕他他就敢拿石子砸我……”
我聽了暗暗叫苦,真是冤家路窄,怎麼兩個孩子又玩到一起了呢?記得一年前,他倆在一塊玩,因為搶一根棍子動起手來。雷雷比剛剛矮,沒搶到手,大哭起來。雷雷的爸爸從此不許雷雷跟剛剛玩,我也只好勸剛剛跟別人去玩。不知怎麼搞的,兩家大人的話也少了,最後干脆互不理睬。倆孩子到底是七八歲的年紀,常常為一點小事爭吵、打架,但打完了又好了,只不過總躲著大人偷著在一起玩。我雖沒阻止他們,但雷雷的爸爸曾經斥責過雷雷“沒記性”……
“媽媽!”孩子的叫聲打斷了我的回憶。
“什麼事?疼嗎?”
“不疼,雷雷不是故意的,您能不能不批評他?”
我知道他擔心什麼了,說:“好吧,我不批評他。可你們扔石子是很危險的。”
“我知道,以後我們不玩扔石子了。那您不找他們家去說了吧?”孩子露出懇求的神情——他還想跟雷雷一起玩。
回到家,桌上放著兩瓶罐頭,一袋巧克力。孩子奶奶說是雷雷媽媽送來的。這怎麼行!我拿起東西去敲那扇有點陌生的門。
“請進!”我推門進去,見雷雷坐在屋角,眼圈有些紅腫,臉色也很不好看。“大姐,這些東西我不能收。孩子們鬧著玩,不知深淺。醫生說只是傷了點皮,很快會好的。我只想告訴雷雷,今後在一起玩要注意安全。”我說。
“這怎麼行?我把雷雷打了一頓!讓剛剛流了那麼多血,真是的!”
“雷雷已經害怕了,知道錯了。別再打他了!”
雷雷的媽媽眼圈也紅了:“說起來我們以前也不對,弄得兩家也……”
“快別說了。”我攔住她的話,“剛剛說了,他們往後還要一起玩呢!”
正說著,一回頭,不知什麼時候剛剛跑來了,正在和雷雷說悄悄話呢。
吵架,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面對上述故事,自然不免見仁見智:應該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應該教孩子學會寬容;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交往策略;應該教孩子學會用知識和能力競爭獲勝而不用暴力;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沖突及糾紛……但是,有一點肯定是共識,那就是——
不管大人們是什麼態度,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們的吵架多是由於自我意識發展較低,自我評價的批判性差,覺得自己有理才吵架的,極少有惡意欺負人的情況。又由於其情感很不穩定,他們之間的沖突往往具有暫時性和淺表性,所以他們常常是今天吵明天好。也就是說,孩子們爭吵打架的實質往往不是誰欺負誰的問題,而是孩子們學習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是孩子們獲得社會性知識的一個機會,是孩子們的社會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孩子們成長的必修課。正所謂“不吵架,長不大”。因此,對孩子們的爭吵打架,我們無須使勁搖頭,也無須諱莫如深。“反抗”也好,“打架”也好,都是在學會生存,學會為人處世。所以,我們不妨讓孩子們在爭爭吵吵中辨是非、明情理,最好不要直接介入,以免把孩子們的吵架演化成大人的沖突。大人的介入,一是在可能出現危險時加以制止,以免事態惡化;二是事後提供指導,教孩子正確的交往技巧,學會處世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