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慢性子的原因

動作不熟練是動作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調,所以做事的時候要非常緩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作為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經常創設鍛煉動作的情境,以便於孩子的神經肌肉得到及時的協調發展。
沒有時間緊迫感是動作緩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盡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只是在延續著從前的習慣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的,那麼,就要為孩子多設置獎勵情境,讓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報。
那麼,寶寶慢性子要如何糾正呢?
寶寶慢性子怎麼辦
不能用“快點,快點”來催促孩子。對於有些急性子的父母來講,面對做事慢慢悠悠的孩子,真是既著急又生氣,恨不得自己去替他做。而對於那些自己幫不上忙的事情,父母們就不斷地在旁邊催促孩子快點。結果發現在他們的不斷催促下,孩子做事的速度非但沒有提高,反而變得更慢了。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孩子內心的節奏被父母打亂了,原本想好的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順序也完全變亂了,於是孩子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找回自己的節奏,做事自然變得更慢了。長此以往,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產生一種緊迫感,擔心自己會因為做的慢而被別人嫌棄,甚至因此而放棄對許多新事物的嘗試。因此,父母與其在旁邊不斷催促孩子,還不如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事情,然後慢慢幫助孩子提高效率。
可以用規定時間的辦法幫助孩子逐漸提高做事效率。在心理咨詢領域,有一種療法叫做系統脫敏法,即通過一系列步驟,按照刺激強度由弱到強,由小到大,逐漸訓練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強適應力,到最後對原先引起的體驗不產生“過敏”反應,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狀態。同理,父母們可以參照系統脫敏法的原理,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脫敏”。例如,在孩子想要做某件事之前,父母們可以詢問孩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完成,那麼下一次就可以把這一時間適當縮短;如果孩子依然完成的很好,父母千萬不要忘了給孩子一些獎勵。通過這種漸進式、系統地縮短做事時間的訓練方法,可以使孩子做事情花費的時間逐漸回到一個正常、可接受的范圍內。而一旦孩子養成的這種高效、迅速的行為模式,並逐步泛化到所有事情上時,慢性子的毛病也就改掉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生活細節糾正孩子的慢性子哦。
糾正寶寶慢性子的生活細節
制定時間表。根據寶寶的個性,結合媽媽上班時間,結寶寶制定一個嚴格的時間表,讓寶寶按照時間表活動。
教會寶寶生活技巧。寶寶“偷懶”常是因為不會,媽媽應耐心教寶寶一些生活技巧,如怎樣刷牙,怎樣穿衣,再規定他做完的時間。

讓寶寶學會看時間。讓寶寶學會看鐘,並按鬧鐘響的時間起床。
進行一些比賽。媽媽可以和寶寶比穿衣,比吃飯,看誰快,並故意讓孩子贏幾次,讓他有成就感。
多鼓勵。一些誇獎性的話語,如“寶寶穿衣服又快又好”,“寶寶真能干,做事真麻利”,會讓孩子很開心,並激發他的自信。
制定懲罰措施,如果孩子沒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就不能拿他最心愛的玩具玩。制定這樣一些懲罰措施也是有效的,但懲罰不能過重,要求不要太高,以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想要糾正孩子的慢性子,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