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車回家的時候正好和一個祖孫三代的大家庭同行。這個家庭裡有奶奶、爸爸媽媽、兩個男孩、小姑和小姑父總共七人。兩個男孩子一個8歲,一個2歲,都是精力非常旺盛的孩子。
那個時候已經是凌晨了,火車上的人都困的沒有了精神,兩個孩子依然精力無比的在互相打鬧。
或許是怕影響別人的休息吧,孩子的母親一再教育小孩子不要鬧,可是一直沒有效果,於是媽媽很生氣。爸爸出來圓場,給了大男孩一個手機,告訴男孩子,只要不要鬧就可以玩游戲。這個時候小男孩哭了,原因是他也要手機。媽媽跟孩子說不要哭,孩子還是哭個不停。於是媽媽把自己的手機給了他,小男孩繼續哭鬧,媽媽開始跟大男孩說:讓給弟弟玩。大男孩不從,媽媽開始數落男孩不懂事。最後,從大男孩手裡搶走手機給了小男孩。
小男孩笑了,開始拿著手機在桌子上摔著玩。爸爸心疼,把手機要回。現在的結果是兩個男孩都不高興了。
過了一會,大男孩找出好多魚餅干來,用手拿住拋到空中,用嘴巴去接來吃。不過成功的概率不多,所以不一會好多魚撒了一地。媽媽生氣的叫著男孩的名字,問他:你是狗嗎?只有狗才這麼吃東西。
男孩不理會媽媽的嘲諷,自顧自的繼續拋著。
列車員走過來,邊打掃地上的衛生邊對孩子的爸爸說:這是公共場所,教育小孩子要注意衛生。
爸爸跟列車員道歉,跟孩子說:別拋了,再拋要罰款了。
大男孩悶悶的不再做任何事情。一個人在座位上發呆,不一會,就睡著了。這個時候剩下小男孩一個人,自己覺得很無聊,於是又開始哭了起來,直到把所有人都哭起來跟他說話為止。
這樣的過程,是我曾經見過的很多個環節的中的一個,再普通不過了,普通到沒有人認為這有什麼不妥。
可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或許,我們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問題一、小孩子為什麼會哭、鬧
一般來講,小孩子哭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身體方面,本身的疾病原因或者外界的傷害造成身體不舒服,又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只好用哭鬧來提醒大人注意;
第二、心理方面,感覺到被忽視希望有人陪自己。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小孩子哭鬧是他表達身體或者心理上不舒服的一種方法,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只有這樣他的不好的感覺才能有很快被化解的可能。應該說這正是孩子健康的一個表現,家長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不讓孩子哭、鬧,難道家長們希望培養的孩子是一個受了傷也不覺得痛,心理難過也悶著不說話的孩子嗎?
第二、如何化解?
家長們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應該先安撫一下孩子,問問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身體方面的原因當然需要醫療方面的救助,情緒方面的,就需要溝通一下原因。不要單純制止孩子。給孩子的感覺是:哭是不對的,我不應該有不好的情緒。可是孩子的心理又確實有不舒服的感覺,需要管道來排解,當大人不教給孩子時,孩子只好繼續哭鬧下去。
這個時候更有建設性的做法是:把孩子抱在懷裡,或者蹲下來,給孩子安全感。然後,問孩子,為什麼哭鬧?有哪裡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讓他做那件事情,原因是什麼?孩子覺得更好的方法是什麼?看看我們可不可以一起來解決?
會有人覺得小孩子太無理取鬧了,所以喜歡用呵斥或者不加理睬來處理小孩的問題。其實,在小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如果父母也不理他了,那麼他就會產生被整個世界拋棄的感覺,這份無力感會深深的植入孩子的潛意識中,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以某種方式再體現出來。
我們說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生活的能力。而只有一個自信、自愛、自尊的小孩子才有可能享有成功快樂的人生。
孩子自信的來源是能力被不斷的肯定。被父母肯定,被老師肯定,被小朋友肯定等等。他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會培養出不同的能力,當這些能力被肯定時,孩子就會養成自信。
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是,越是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了越是有出息的多,越是小時候的乖乖子,大了到差了很多。究其原因,是調皮的孩子勇於更多的嘗試,成功失敗的經驗都比別人多,所以能力也就強一些。而乖孩子為了維持乖的狀態,自己主動放棄了摸索創新的能力,為了怕失敗而不去嘗試很多東西,久而久之,能力就弱化了很多。
![]() |
不同年齡寶寶貧血的食療方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疾病,多見於6月-3歲左右的嬰幼兒。此階段是小兒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如果體內鐵的貯備不足又不能及時從食物中補充鐵質,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寶寶6個月以後,來自母乳的鐵質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生 |
![]() |
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接種知識
Hib主要通過空氣飛沫或接觸已受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傳染,Hib感染通常在鼻和喉部開始,繼而播散至其他部位及引起疾病,這些部位包括:皮膚、骨骼、血液、脊柱及大腦、肺、心髒、關節。Hib引起的疾病主要襲擊小於5歲的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