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內容提要: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是小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心理沖突、困惑、挫折、煩惱等現象。本文就以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來加以解析,及試圖找出有關調適的方法,讓我們廣大成長中的小學生了解心理現實,承認心理現實,超越心理現實,走出心理陰影,獲得心理健康。本論文由理論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了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從小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剖析了這些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並提出相應的有實踐價值的對策。

  主題詞:小學生心理心理健康成因問題解析

  1、引言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兒童與少年之間的轉型階段。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有許多微妙的變化:從生理上講,此時已出現有別於童年的變化,開始對於這種變化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從心理上講,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豐富,悄然地邁進了風雲變幻的心的歷程。這種變化是可喜的,這樣才能接近或者達到心智的成熟,才能長大。

  據調查,我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們的心理障礙率越來越高。[1]目前我國的心理疾病病人約1600萬,13%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2]據估計,我國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精神問題,大多數是兒童,現實生活裡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表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學校教育更是擔當重任。[3]

  2、小學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人們研究和認識較多的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則關注不多,認識不足。大量事實表明,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並時時影響著小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某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及同學罵為“白癡”而引起精神分裂症;河南南陽市兩級法院受理多起因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而引起小學生心理障礙訴訟案。

  3、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小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紛繁復雜,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據小學的年齡特點,據我觀察,與之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以下幾點:

  3.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少年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心理健康發生重要影響的因素最初是家庭。一些小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由於受到興趣、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加之目前尚不夠完善的教育體制以及教師、家長所實施的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使小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著他們心理素質、智能發展的優劣。

  3.1.1父母關系

  在眾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間的不良關系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研究發現,家庭中父母間緊張的沖突關系會成為孩子心理創傷的背景。這種心理創傷,使孩子的性格帶有一系列消極特點,並且可能導致孩子在神經——心理上的某些病態。父母沖突,關系不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父母的要求總不一致的環境中,家庭缺少寧靜、平和、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須的一切條件;對各種道德規范越來越不習慣;不少孩子還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反感,在時甚至對其中一方懷有怨恨之情。

  3.1.2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對學生的期望過高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對孩子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挫折感,壓抑、敵視等不良心理,嚴重的甚至走向犯罪。高低的期望則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高低,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等。

  3.1.3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而且還體現在對學校教育的效果起促進、干擾或消極的作用。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小學生中,家長采取態度不一致,以壓力為主、歧視,經常打罵等不良教養方式的百分數顯著高於正常小學生。

  3.2學校因素

  在學校因素中,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師素質、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系等,對小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我們國家現在正在推行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的影子仍然出現在每一所學校。面對同學的競爭,他們埋頭苦學,沒有一點快樂而言。他們在長期枯燥的學習中,逐漸變成了一部只會開足馬力,日夜工作的學習機器。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3.2.1學校教育指導思想

  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校風,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是長期以來困擾教育工作的頑症,已經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阻礙,心理負擔過重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3.2.2教師的素質

  學校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教師素質,因為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發動、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教師隊伍的素質,如: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感、情緒情感、個性和意志品質等,都對學生起著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好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無論班主任還是課任老師,是教師還是行政人員,都以建設和營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好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角度體驗和思考,善於因勢利導,從學生的需要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好的教師能夠接納學生的行為,尊重學生的人格,樂於幫助學生;好的教師還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分享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就是理解顯示……要做到這一切,自己首先必須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3.2.3學校人際關系

  學生在學校中的人際關系良好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小學生,必然充滿歸屬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得到健康發展;相反,一個師生關系緊張,必然會產生敵對、自卑、焦慮、恐懼情緒,這對其心理健康具有強烈的不良影響。

  3.2.4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大類。這兩種環境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都起著陶冶作用。學校心理環境包括良好的校風、班風,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催人積極上進、團結,人際關系和諧,這樣的環境能夠是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消極的校風和班風,則是人情緒低落,感到壓抑、紀律松懈、師生關系緊張,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水平必然降低,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極壞的影響。

  3.3造成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社會因素

  一定的社會文化,決定了人們相應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就從外部影響了人們心理行為。在現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媒體信息進入了孩子們的眼中,如:暴力、濫用毒品、少年犯罪、早戀……這些在是非觀念並不是非常清晰的孩子們眼裡處處充滿了懸念。他們受到的社會因素有如下幾點:

  3.3.1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與小學生的關系就像自然氣流與植物的關系一樣,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家庭、同伴、傳媒、流行等途徑影響其心理健康。因此,要確保小學生心理健康,學校、家庭、社會要共同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淨化環境,樹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3.3.2學習生活環境

  處於不同學習生活環境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僅相同。城鄉差異、人口密度、環境污染、噪音等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對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明顯影響。

  4、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建議

  小學生正處於身體發育時期,要讓他們健康地成長,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健康。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美好狀態或安全安寧。”我們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尤其是對於正在發育期的小學生,他們由客觀因素導致的心理問題,不能自我調節,又不能及時得到他人的幫助、引導、教育,會出現不良心理症狀,產生心理偏差,影響正常的心理活動,妨礙他們健康的發展,就成為心理障礙。我國心理學衛生專家早就呼吁:為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必須從防治兒童的心理障礙做起,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狀態和適應能力,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

  總之,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都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學校正確地開展心理咨詢和思想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學習困難、改善人際關系,而且還可以為他們的個性發展打下長久而全面的基礎。學校和家庭只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去建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就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相信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一定會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五種情況“媽媽的吻”有危險

媽媽們都喜歡親吻寶寶,其實這種行為有可能讓寶寶面臨健康威脅。專家提醒,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如果媽媽攜帶病菌,很可能會通過親吻接觸而把病菌傳染給寶寶。那麼,哪些情況不宜親吻寶寶呢?以下5種情況“媽媽的吻

早產兒健康:關注早產兒貧血

出生時貧血的定義,胎齡不足28周,血紅蛋白<120g/L;胎齡28周以上,血紅蛋白<130g/L;而足月兒血紅蛋白<145g/L;早產兒出生後血紅蛋白含量快速下降,在生後4~8周時,可能降低到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