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腹瀉的小兒就會多起來,且以2歲內的嬰幼兒多見。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常見,另外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殊不知,腹瀉期間禁食,無異於火上澆油加重體內脫水程度。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而水是維系生命的重要物質,年齡愈小,水分所占的體重比例愈大。患兒丟失相當於體重5%的水分,即可出現脫水症狀(精神萎靡、口渴,煩躁、無力、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等);超過15%就會出現抽搐、昏迷,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家長此時應該繼續讓孩子進食,特別要注意攝入液體。只有早期預防並及時糾正脫水,才能使患兒盡早恢復健康。在醫療條件好的地區,采用靜脈輸液治療脫水,那當然更好。
如果是在偏遠的山區或輸液不方便時,則可采用一種口服補液療法,簡單易行,經濟實用,有效率達96%以上。具體如下: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於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於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後可補充口服補液50-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於500毫升;大於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是孩子已經出現上述脫水症狀,前4小時補充的液體量(毫升)為小兒體重(千克)x75,以後則按照預防脫水的方法補充。若服用口服補液後症狀沒有好轉,出現精神萎靡、發燒、頻繁嘔吐、水樣大便,甚至便中帶有膿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但在途中仍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在進行口服補液治療時,還可以用一些保護腸道黏膜的藥物。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家長切不可動辄就用抗生素。因為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的失衡,並進一步加重腹瀉。
孩子在腹瀉期間必須進食。嬰兒應照常吃奶.大孩子可吃些易於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如魚末、肉末、蔬菜、水果等。在腹瀉停止後的半個月內,還應每天給孩子加一餐,以彌補腹瀉期間損失的營養。
![]() |
不可自我藥療的小兒便秘有哪些
腸神經異常如巨腸症,孩子自幼即有排便困難、腹脹現象。需要借助特殊的消化道攝影、腸黏膜切片及腸動力學檢查明確診斷。如果確定為巨結腸症,必須手術治療。 肛門異常 肛門的開口位置異常,使得大便排出拐彎抹角很不順暢, |
![]() |
向抗生素說不! 9成兒童感冒無需使用抗生素
記者從我省衛生部門獲悉,我省自2011年對醫院使用抗生素進行專項整治,門診和住院抗生素使用率均下降,但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抗生素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濫用抗生素容易導致細菌耐藥,2010年我國3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