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治療用藥 >> 預防接種 >> 關於預防接種 >> 糖丸不宜帶回家給寶寶服用

糖丸不宜帶回家給寶寶服用

  近日,一些地區發生的脊髓灰質炎疫情引發社會關注。專家提醒,除接種疫苗外,勤洗手、勤換衣、不喝生水、注重食品衛生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脊髓灰質炎的重要手段。

糖丸不宜帶回家給寶寶服用

  糞口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

  地壇醫院感染科教授蔡晧東表示,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腸道病毒,通過消化道感染,和手足口病病毒同屬一個家族。脊髓灰質炎病毒會使兒童脊髓神經受到感染,導致一些兒童肌肉癱瘓甚至死亡,所以中國老百姓又把脊髓灰質炎稱為“小兒麻痺症”。

  據介紹,糞口傳播是脊髓灰質炎傳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經口腔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內繁殖。易感者與脊灰病人和脊灰病毒隱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觸都可能導致疾病的傳播,如接觸其糞便、污染的水、食物、手和用具等。而且,在發病早期,可經飛沫傳播。

  因此衛生部門提醒市民,脊髓灰質炎是疫苗可預防的腸道傳染病,高水平的接種率能有效阻斷脊髓灰質炎的傳播。除接種疫苗外,勤洗手、勤換衣、不喝生水、注重食品衛生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脊髓灰質炎的重要手段。

  我國已11年無病例報告

  脊髓灰質炎在50年前曾肆虐全球,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孩子死亡,更多的孩子留下終生殘疾。

  隨著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廣泛應用,世界衛生組織1988年在全球啟動“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使全球的發病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每年6萬人以上下降到2004年的1255例,病例數減少了99%以上。

  我國於1994年報告了最後一例本土脊髓灰質炎病例,以後再無本土病例發生。1995-1996年及1999年,我國雲南德宏景頗族傣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發生了分別由緬甸和印度輸入的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病例。

  到現在,我國已經11年無脊髓灰質炎病例報告,達到了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

  輸入疫情的危險隨時存在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主任申英秀曾經表示,脊髓灰質炎病毒是“一個危險的敵人”,它可以通過飛機、汽車、船只或徒步旅行的方式遠途傳播,任何人都可能是攜帶者。只要還有一名兒童身染脊髓灰質炎,世界各國的兒童都面臨感染的風險。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有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4個國家仍有脊髓灰質炎在流行,被稱為脊髓灰質炎“本土病例”。2006年,印度一些家長拒絕讓孩子接受疫苗接種,使5萬多兒童失去接種疫苗的機會,導致脊髓灰質炎疫情爆發,676例兒童患病。

  這些國家的“本土病例”有可能傳播到其他國家,使其他“無脊灰”國家發生“輸入性”脊髓灰質炎病例。近幾年來,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塔吉克斯坦、俄羅斯等國都有“輸入性”病例的發生,我國脊髓灰質炎輸入性疫情的危險隨時存在,因此不能放松警惕。

  糖丸不宜帶回家服用

  目前,我國可供選擇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有口服減毒脊灰疫苗(俗稱糖丸)和注射滅活脊灰疫苗兩種,前者是國家一類免費疫苗,後者是二類有償疫苗。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表示,我國普遍使用的口服糖丸,是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我國,口服糖丸的接種程序是在兒童2、3、4月齡各服1次,4歲再服一次。

  由於脊灰糖丸是減毒活疫苗,需-20℃以下或2~8℃避光保存和運輸,如果保存不當會影響脊灰疫苗的免疫效果,所以建議在接種點服用糖丸。不能將糖丸帶回家服用。

  是不是吃過糖丸就不會得脊灰?專家表示,通常情況下,口服首劑脊灰疫苗後,約50%的受種者能產生針對所有三個型別脊灰病毒的免疫力。接種3劑疫苗後,95%以上的受種者能產生免疫力。導致免疫失敗的因素主要有個體免疫狀況、兒童當時的身體狀況,如接種疫苗時兒童腹瀉以及疫苗接種是否符合規范等。

  服糖丸30分鐘後才能吃奶

  專家還表示,糖丸對熱敏感,熱開水或熱的食物可將糖丸中的活病毒失活,影響免疫效果。因此,應用37℃以下溫水送服,服糖丸30分鐘後才能吃奶。小孩服用後如果因吐奶等原因導致疫苗服用劑量不足,需要重新補服。

糖丸不宜帶回家給寶寶服用

  個別人服用糖丸後可能會發生一般反應,主要包括發熱、輕微皮疹、嘔吐、腹瀉等症狀,病情輕微,多在1-2天內恢復,一般不需要臨床處置,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憋尿不知道的危害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是不是時常憋尿呢?從現在開始,讓他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吧!因為幼兒長期憋尿後果不堪設想。  由於小便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條件反射,幼兒憋尿會引起小兒坐立不安,精神緊張,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思維活

六一“兒童節”請別變成“拼爹節”

在孩子“拼爹”語境中,無論是“小學報名登記家長單位和職務”、“9名下屬代領導孩子寫作業”,還是“比拼兒童節禮物”,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