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為全身中小動脈血管炎,於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醫生首次報道。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狀,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至今病因未明。該病呈全球發病,亞洲較高,日本最高,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發熱至少持續5天;以下主要臨床特征至少存在4項:
四肢改變
急性期:手掌和足底紅斑,手足水腫;
亞急性期:2~3周內手指和足趾甲周脫皮;
多形性皮疹
出疹多在軀干部,斑丘疹,多形紅斑樣或猩紅樣。
非滲出性雙側球結膜充血
口唇和口腔改變
紅斑,口唇皲裂,草莓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
頸部淋巴結腫大
直徑>1.5厘米,常為單側。
經過正規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2克/千克體重)及阿司匹林治療,80%以上患兒能夠熱退進入恢復期。
川崎病有何危害
川崎病對心髒的損害主要為引起冠狀動脈擴張。盡管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的運用可大大降低冠狀動脈擴張發生率,但仍有15%~25%的患兒會發生冠狀動脈瘤,嚴重者可發生心肌梗死和死亡。如果發病第一個月內冠狀動脈正常,以後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可能性極小。大約50%的患兒,尤其是小的冠脈瘤在1年內有消退傾向,但這些冠狀動脈仍有可能遺留功能障礙,巨大冠脈瘤消退的可能性極小。
一旦發生冠狀動脈擴張,需根據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定期隨訪和治療。為預防冠狀動脈瘤內的血栓形成,動脈輕中度擴張患者僅需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或給予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巨大冠脈瘤或多發性復雜冠脈瘤患者需阿司匹林聯合抗凝藥治療。抗凝藥物長期應用多選擇華法林,需監測血液的國際標准化比值(INR,在1.5~2.5),並密切觀察重要髒器出血可能。一旦冠狀動脈瘤內有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狹窄甚至閉塞,引起缺血性心髒病,需行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 |
專家推薦:0-3歲寶寶的營養早餐
早餐不管對於處於什麼階段的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嗎?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同樣早餐補給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成人是這樣,當然對嬰幼兒也是一樣了,以下我們將為大家推薦0-3歲寶寶的營養早餐 |
![]() |
新生兒驚厥 相關檢查不能忽視
驚厥俗稱“抽風”、“抽筋”,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早產兒更為多見。一旦患兒出現驚厥症狀說明疾病較為危重,應立即送往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較大的孩子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