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是常有的事,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發熱恨不得用退熱藥快速降溫,殊不知,降溫過快並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轉,若應用不當,還可引起寶寶虛脫反應。
給患兒退燒要掌握好火候,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把握退熱“火候”
體溫37.5℃~38℃為低熱,39℃以上為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發熱的熱型及規律,也有助於幫助醫生做出病因診斷,比如午後潮熱盜汗,可見於結核病。因此,一般發熱時見熱退熱,反而不利於病情觀察。因此,一般的輕至中度發熱無需做退熱處理,只要注意居室通風與合理休息,適當補充水分、鹽分、糖分、維生素等便可。但是體溫達到39℃以上就必須用藥。
退熱方法的選擇
對於高熱患兒,除了藥物降溫外,可應用物理降溫。特別是當患兒體溫上升過快,神志不清,無從給藥之時,易造成多汗虛脫時,物理降溫非常必要。具體方法是:①用35%~50%的酒精洗擦上、下肢兩側及背部,重點為腋下、腹股溝,為時約2~4分鐘,以達退熱目的,但要避免擦胸腹。②冰袋敷於頸項、頭頂、腋下、腹股溝等處。兩者均需等半小時後測體溫以觀其效。顯然,物理降溫相對較為溫和,而藥物降溫效果切實。當物理降溫效果不佳時,也需實施藥物降溫。至於給藥途徑,肌肉注射退熱較之口服為快,可酌情選用。方便小兒應用的鼻滴劑及塞肛的外用栓劑都有較快的退熱效果。
退熱藥物的選擇
乙酰氨基酚具有與阿司匹林相類似的較強退熱效果,而且副作用較小,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受歡迎的退熱藥。百服寧、泰諾林、必理通之類均為其制劑,其中的口服液及滴劑,尤其適用於兒童。退熱藥都有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黏膜,破壞食欲,使胃潰瘍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腸長期少量出血並由此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引發血液疾病;損害肝髒和腎髒;嚴重過敏反應者,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合並肝腎中毒而致死,因此,在選用時要特別注意。
![]() |
寶寶過量吃鹽危害大,媽咪注意了!
寶寶吃太多鹽的危害 1、高鹽飲食可使口腔唾液分泌減少,溶菌酶亦相應減少,有利於各種細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 2、高鹽飲食後由於鹽的滲透作用,可殺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調,導致發病。 3、 |
![]() |
流行性乙型腦炎對小兒智力有影響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多發於7、8、9月,主要經蚊蟲傳染。 許多動物如家禽、家畜及野鳥均可攜帶乙腦病毒,當蚊蟲叮咬這些動物後,蚊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