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兒童智力的黃金期

兒童智力的黃金期

  孩子需要些什麼?哪些事情對他是有害的?哪些事情對他是有益的?許多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容易被教養偏方及價值觀所困惑,但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用正確的科學知識看待、照顧孩子,才能為他營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

  教養新知:

  親子相處保證質量

  即時回應,孩子不再愛哭

  年輕家長擔心孩子哭了就抱會被寵壞。其實家長即時回應,孩子不但不會更愛哭,反而會因為自己所發出的訊號受到重視,懂得不必以大哭獲取注意。1歲前的孩子,家長若能敏銳察覺他們的需求,並迅速做出反應,可幫助孩子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但是,超過兩歲的孩子表現出哭鬧或其他負向行為(亂跑、亂抓),有時是在試探家長的容忍極限,有時用假哭表達情感需求,在安撫時要多了解孩子的意圖,並讓他認識規范。

  親密互動,孩子更有自信

  家長可以用很多方式幫助孩子發展,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有信心盡情探索。研究指出,有安全親密關系的孩子,智商會比情緒上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高出一些。孩子越有自信,越能集中注意力,也會更有好奇心。

  正常學習學得更好 家是最好的游戲場

  遺傳和環境決定了孩子的智慧。孩子需要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刺激,才會發展正常。一般家庭中的照顧與環境,已能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對孩子來說,家是最好的游戲場,而最能開發腦力的方式是從游戲中學習。

  親子活動 diy

  0~1歲:摸摸看

  目標:孩子會用手觸物品,感受各種觸覺。

  玩法:

  1.准備一些不同觸感的東西,如硬的、軟的、毛茸茸等,由爸爸或媽媽帶著孩子伸手摸摸看。

  2.輪流拿起每一個東西,並且說:“盒子好硬,你摸摸看,。”“小兔子毛毛的、好舒服,你摸摸看。”

  1~2歲:搖啊搖

  目標:孩子會跟著節奏擺動,並主動要求再玩一次。

  玩法:

  1.和孩子面對面,讓孩子坐在大人腿上。雙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輕輕地左右搖擺,口中唱著:搖到外婆橋。歌曲也可換成不同的節奏,如:火車快飛。

  2.反復唱幾次,偶爾中途停下來看看孩子的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

  2~3歲:一起去散步

  目標:享受親子探索的樂趣。

  玩法:

  1.選一個孩子精神好的時候,和他一起去散步。

  2.散步時,和孩子一起觀察周圍的事物,例如:摸摸樹、聞聞小草的味道、撿一顆小石頭。也可以和賣菜的爺爺打招呼,看看菜攤上有什麼,有沒有孩子喜歡的東西。

  塑造搖籃裡的科學家

  孩子到底是怎麼長大的?他能聽見什麼?看見什麼?能感覺什麼?思考什麼?最新的科學研究不斷告訴我們,孩子就像是搖籃裡的小小科學家,無論在大腦認知、語言知覺、肢體動作、情緒表達與社會行為等方面,都有驚人的表現。

  發展新知:

  孩子如同超級電腦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雖然有差異,但是他的種種能力,如:認人、學語、邁開腳步等,都是靠大腦發號施令,一步步進行的。孩子大腦的一萬億個細胞在媽媽懷孕7個月時就已經存在,但是細胞之間的聯結必須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刺激,才會逐漸形成。刺激愈多,腦細胞間的聯結就愈密集。孩子出生後,環境中的刺激愈多,腦細胞間的聯結就愈密集,訊息也傳達得愈快;當大腦反復獲得相同的刺激,這些聯結就會變得較牢固,而缺乏刺激、較少使用的細胞,就會逐漸被淘汰掉。

  家長照顧孩子的方式會影響腦部的發展。雖然遺傳基因也影響到腦部發展,但大部分的腦部發展是在出生後進行的,尤其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這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歲月。

  孩子在親密中成長

  剛出生的孩子只認得媽媽臉部和頭的輪廓,看不清臉上的細微特征。直到兩個月大時,才能分辨人臉的各個細節。透過喂奶、換尿布、洗澡、擁抱等日常照顧,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在親密接觸中,學習家長豐富的臉部表情與行為所傳達的意義。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用親密克服分離焦慮。小時候原本喜歡讓任何人抱入懷裡的孩子,大約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對不熟悉的人表現出拒絕和警覺。而當家長離開身邊時,孩子易表現出哭、尖叫、大喊、踢腿等行為;再度看到家長時,又非常興奮,緊黏著家長,甚至再哭一會兒,等家長抱緊自己才安定下來。這些舉動一方面顯現了分離焦慮,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孩子已經開始覺察及建立自己和周遭的關系。

  孩子隨時發展新智慧

  科學家指出,孩子的頭腦比成人的還要忙碌。嬰兒時期所發展的腦神經細胞聯結,比以後任何時期還要多,每看到一個新東西或聽到一個新聲音時,腦中就形成新的聯結。聯結越多他就越能快速而有效地行動和表達。

  模仿是孩子心智成長的重要指標。模仿代表孩子對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有了新的了解。例如學媽媽遮臉,表示了解媽媽的手勢,能重復媽媽的動作,並預測自己的行為也能引起媽媽的回應。孩子經由模仿,學習他還不會自然去做的行為,並學到新的知識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游戲中探索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喜歡不斷地發現一些好玩的事,例如用嘴巴去感覺任何東西、洗澡時反復將塑膠制的玩具鴨子壓到水裡、把湯匙往地上扔且連續嘗試撿起與掉落、用力敲打東西,這些看似調皮的動作,事實上都是孩子在嘗試運用自己的智慧探索世界。

  親子活動 diy

  0~1歲:小手拉一拉

  目標:孩子能拉動毛巾取物。

  玩法:

  1.家長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在孩子伸手可及的位置放一條毛巾,並在毛巾的一端上面放一件孩子喜愛的玩具。

  2.先觀察孩子用什麼方式拿玩具。再由大人試著拉毛巾取玩具給孩子看,並對孩子說:“毛巾拉過來就可以拿到玩具了!”

  1~2歲:認識家人

  目標:孩子能指認家裡的人。

  玩法:

  1.把握自然方式和孩子交談,問他:“爸爸在哪裡?”“哥哥在哪裡?”“奶奶在哪裡?”也指著孩子說:“孩子在這裡。”

  2.如果孩子還不會指認就指給他看。被指的人可以摸摸孩子的手表示回應,或做個開心的表情逗逗他。

  2~3歲:為什麼

  目標:幫助孩子探索。

  玩法:

  1.隨時准備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先不要想復雜的大道理,保持耐心,和孩子一來一往討論,遠比給答案重要。

  2.通過孩子的“為什麼”,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探索活動,例如:觀察冰淇淋怎麼融化?氣球為什麼飛?

  閱讀新知:

  帶領小小愛書人的訣竅

  你知道孩子有能力看書嗎?他的語言能力是如何發展的?他的閱讀行為是怎麼建立的?當孩子從小被家長摟在懷裡聽故事、看圖畫書時,他所獲得的不只是知性的啟發,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家長的愛,並透過親子共讀的樂趣,建立起對閱讀長久的習慣與喜愛。

  語言與閱讀發展關系密切

  研究發現,孩子的語匯量和媽媽每天跟他說話的量有密切關系。孩子在自然的談話情境中,經由成人的動作、表情、音調、語氣等等,漸漸讀懂了別人的意思,也了解了語詞的意義。有些媽媽自認不是多話的人,不知該和孩子說什麼,其實很簡單的生活談話都是好的,如:“媽媽幫孩子換尿布羅!好舒服呀。”另一個補充語匯的方法就是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孩子在說話、聽故事中學到了語音的意義,語匯豐富了,慢慢就會認識符號與語音的關系。語言是閱讀的基礎,而閱讀則使語言更豐富。

  孩子閱讀有階段性

  孩子看書是從看圖命名開始,能接受單幅、不連貫的圖,但內容必須是他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房子、動物、家人等。圖畫以大而寫實為宜。

  孩子會逐漸注意圖畫書中的前後變化,喜歡自己翻書、玩書或喃喃自語。大人還沒念完一頁,孩子已搶著翻下一頁,這表示孩子已不只是想聽大人說故事,他已經想要自己探索了。不過,他還是喜歡大人在一旁,當孩子看到認識的東西,例如小狗,會回頭告訴大人,並等待回應:“對!是小狗。”當語言表達更豐富後,孩子先會看圖說故事,然後慢慢認識一些熟悉的字,但會誤認字形相似的字或把詞語顛倒。

  如何帶領孩子進入閱讀世界

  為孩子選好書,除了內容符合孩子的年齡、興趣,也要注意材質的安全性,如:紙張平滑不刮手、印刷清晰不傷眼。要常念書給孩子聽,每一次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但必須是專心、愉快的。當孩子自己會讀了,讓他也說說看,更有參與感。孩子喜歡重復聽同一個故事、重復看同一本書,每次都有新的發現與體會,這是孩子成為愛書人必經的歷程。閱讀不必局限於書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閱讀的素材很多,例如:街上的廣告招牌、廣告單上有趣的東西、食物的包裝盒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豐富語匯及理解能力。

  親子活動 diy

  0~1歲:這是書

  目標:孩子能知道每樣東西都有名字。

  玩法:

  1.孩子背部貼著家長懷裡坐著,家長拿出一本書放在孩子眼前翻給他看。

  2.指著圖片告訴孩子:“孩子你看!這是車子。”“這是花。”過一會兒,把整本書合上,告訴孩子:“這是一本書,孩子的書。”

  1~2歲:小貓在哪裡

  目標:孩子能指認大人所說的東西。

  玩法:

  1.把孩子抱在腿上,兩人一起看一本書。

  2.讀完以後,讓孩子玩尋找的游戲,可以問孩子:“小貓在哪裡?找找看。”如果孩子還不會指認就指給他看。同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學學書中小貓的動作,例如:拱起背、用爪子洗臉。

  2~3歲:做一本孩子的書

  目標:孩子喜歡讀自己的書。

  玩法:

  1.隨意用幾張大小相同的圖畫紙,摺疊成孩子喜歡的尺寸。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做孩子的書。”

  3.找幾本舊雜志或廣告圖片,問孩子喜歡什麼?例如:以車子、動物、房子、食物為主題,幫孩子剪下圖片,讓他自己粘貼。也可以讓孩子畫上幾筆,並幫他寫下他為每張圖片取的名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秋季不便秘冬季就少感冒

大便不通何以會與感冒有關聯?中醫學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腸胃一旦出了問題定會影響到肺部功能,如長期便秘會使病毒長時間滯留  腸胃,造成“積滯蘊熱”,使感冒容易

秋季高發小兒疱疹性咽峽炎 千萬別當感冒治

城市晚報訊天氣逐漸轉涼,正是各種疾病易發的時期,昨天,長春各大醫院的兒科均出現就診高峰,到醫院就診的患兒一半以上患有疱疹性咽峽炎等呼吸道疾病,而疱疹性咽峽炎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發熱性疾病,醫生建議,要保持口腔清潔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