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盤點兒童教育10大誤區

盤點兒童教育10大誤區

  誤區一: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就聰明

  許多父母認為,嬰幼兒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種“活動”的數量和質量肯定跟他們長大後的各方面能力有關。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後就一定聰明。

  美國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近年完成的對一群兒童不同時期智商和情商指標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早期表現與他們長大後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微乎其微。

  誤區二:兒童在嬰兒時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無疑問,現在的嬰幼兒每天接受的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父母還不約而同地認為,嬰幼兒得到的外部刺激應該是越多越好。

  實際效果與他們想象的相反。現在絕大多數嬰幼兒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寶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生理極限,結果反而使小寶貝正常的智力發育受到了抑制。

  誤區三:孩子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會導致孩子情緒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當今世界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情緒失衡者。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們的偶爾哭鬧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和調節行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大可不必每次都為孩子的哭鬧而驚慌失措,更不要因為孩子在無理哭鬧時自己斷然離開而於心不忍或內疚萬分。

  誤區四:對孩子的各種要求迅速作出回應會導致對孩子的縱容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快對小寶貝的各種大驚小怪舉止和哭叫行為作出反應,另一些爸爸媽媽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過快、過早地回應孩子的各種要求會導致對孩子的放縱,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那麼,到底誰對誰錯呢?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那些兒提時代曾經受到殷勤對待和回應的孩子並沒有變壞,相反,他們長大後變得更富有獨立意識,更善於與人相處和寬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經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變得古板、暴躁和內向,特別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們常常表現出猶豫和不安。

  誤區五:孩子出生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必須馬上建立

  很多人認為,如同動物界的母子相親關系一樣,嬰兒一出生,就應該馬上與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關系。其實不然,任何過分急切或突發式的愛撫行為都可能給嬰兒帶來驚嚇和不安。實踐證明,循序漸進建立起來的親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兒童誤食藥品應該如何急救?

在急診室裡,小兒誤食藥物的病例常常可以見到,主要是由於家長粗心大意,未能把藥物妥善地保管好,以致不懂事的小兒拿到了誤服。也有的是因為小兒有病,家長在喂藥時誤將其他種類的藥物給小兒喂下。小兒誤食藥物後該怎麼辦呢?

把好3道關 寶寶肺炎不反復

淘貓媽——我女兒5歲,去年冬天得過3次支原體肺炎,今年剛入冬又感冒了,一發燒我就帶她去醫院檢查,結果還是支原體肺炎。現在在醫院輸液治療,看來今年冬天又不好過了。是不是支原體肺炎無法根治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